在台灣似乎隨時都買得到、吃得到的吳郭魚,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新住民」,祖籍非洲坦干伊喀湖,最早來台灣的則是由新加坡引進的莫三比克種(Tilapia mossambica)。
吳郭魚是一種熱帶魚類,英文俗名Tilapia,屬於鱸型目/慈鯛科(Cichlidae),全世界共有一百多種。原產於非洲的Tilapia,是由荷屬東印度公司帶到爪哇飼養,後來在印尼蘇門答蠟及馬來半島繁殖,再由日本人移殖到新加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被引進台灣。
1943年,郭啟彰先生被日本徵調到新加坡服役,分派到養殖場飼養「帝士魚」(當時日本對吳郭魚的稱呼)。日本戰敗後,在等待遣返期間,認識了被徵調到蘇門達臘的吳振輝。兩人都認為這種魚生命力強(在鹽度高達35-40%的海水及淡水中都能存活)、生長快速,對環境適應力強,很適合引進台灣養殖。一天夜裡,兩人偷偷潛進日本養殖場,脫下身上的內衣充當魚網,撈取了魚苗百尾左右。幾經波折,郭啟彰1946年回到旗津老家時,只剩五雄八雌共十三尾。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