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灣早期老字號的牛排館通常都是由飯店、西餐廳開始,透過經驗豐富的主廚開設更多的餐廳,也讓專業的牛排烹飪技術更加普及化。隨著時代的改變,陸續發展出許多不同特色的牛排館,像是強調直火料理技術、重視營養價值或發掘在地食材入菜等,加上近幾年受到精緻餐飲(Fine dining)的影響,更致力於提供顧客更完整的用餐體驗,並透過設計來體現核心精神、創造出差異化。<全文>
新北市的「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緬華移民在此開設小吃店、金飾店、奶茶店等店舖,同時設置信仰中心、組織同鄉結社,1980 年代後慢慢形成台灣最大的緬華社群聚落。<全文>
2022年末寒流來襲,屋外冷颼颼,因為參加了一場「台港飲食文化嘉年華」後深感溫暖,幾個月後仍記憶猶新。這場跨越台、港兩地的飲食競技,其所蘊含的文化厚度與飲食技藝,值得被好好書寫記錄。<全文>

編輯推薦
林投心與淮山 旱荒救急食糧的移動記憶
回鄉開設的「瑪邵家餐坊」從一般賣水餃或麵<全文>
柏林合作住宅 一個廚房容得下20 人
二月初,我們跟著「暖暖客廳」計畫主持人王<全文>
Label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