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冬瓜田,僅有藍天與遠方的山脈襯出東台灣清澈的空氣,在夏季的烈陽下,冬瓜田更顯寬廣、炙熱。農場主人林加彬穿梭田間,介紹劃分好的冬瓜育苗、開花、結果三個區域,種植面積共20公頃,偌大的田園,照顧起來相當費力,「光是每一行都要走過一遍,至少有三十公里。」
林加彬原本從事冬瓜批發,將台灣各地如大甲、彰化、花蓮等地的冬瓜批發至市場,或轉賣給工廠進行加工。直至十多年前,因為冬瓜的供應不穩定,才向台糖租借土地,開始於台東市附近種植冬瓜。
在夏季盛產的冬瓜
冬瓜原產於中國及印度,適於生長在溫暖的環境,各式土壤皆可種植,目前廣泛栽培於熱帶亞洲各地區。目前台灣種植的冬瓜種類多樣,多以顏色、花紋、長短等外觀區分,市場上主要以白殼大冬瓜、綠皮短冬瓜等種類為大宗,亦多有民間公司改良育成的品種。
以台灣的種植環境而言,冬瓜在台灣全年度都可以種植,但各地氣溫不同,會有不同收成時間。林加彬分享,約從十一月開始,台灣南部如高屏區,可以開始種植第一批的冬瓜,於年後採收。而各地的採收期也會隨時氣溫轉暖,逐漸北移,林加彬細數,「五月嘉義、彰化的冬瓜可以採收,六月會輪到大甲、苗栗等地。而台東地區,因為冬天東北季風強勁,通常會等到三、四月才種植,至七月收成第一批」。
林加彬直言,冬瓜是粗重、單價較低的作物,雖然適應力強,照顧起來卻不容易,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處理不同的狀況。他舉例,進入盛夏時,冬瓜田需要加蓋白布,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免發生日燒狀況,但仍須確保瓜果有一定的日照量。此外,炎熱的天氣讓銀葉粉蝨數量增加,除了直接吸收冬瓜營養液外,更可能傳播病毒病,造成農民害怕的「瘋欉」,導致數量減少。而冬天,則要小心控制肥料數量,「冬天施灑太多肥料,反而會造成冬瓜的肉呈現紅色,質感變硬、口感較差,在市場上較不受到歡迎。」
而近幾年的氣候變化大,冬瓜的生長有時難以用過往累積的經驗判斷,照顧起來更加困難。他舉例,「這幾年冬瓜會出現紅點,但找不到特定原因。有時候施肥過多,冬瓜表層會出現紅點,也有時候到採收都很正常,幾天後卻冒出紅點。」林加彬解釋,產生紅點的冬瓜不影響口感,但因為賣相不好,不能送到市場販售,只能賣給工廠做成加工品,再差的品項就必須丟棄。

判斷冬瓜好壞仰賴手感重量
天氣的改變讓冬瓜種植充滿更多不確定性,林加彬說,以前的種植經驗是,從整地定植、壓蔓、整枝,種植到收成的三個月內,只要在種植前期照顧好,不要讓冬瓜瘋欉,便能預期冬瓜的收成。但這幾年卻有各種狀況,「在冬瓜送上車運到市場之前,都不能保證每顆冬瓜能順利長大、健康。」
除了外觀,瓜果類的品質判斷,亦須仰賴多年的工作經驗,林加彬在搬動冬瓜時,就知道冬瓜的果肉是否新鮮,「冬瓜經過手,感受到重量,就會知道裡面有沒有壞掉。壞掉的冬瓜會過硬,落入手裡時會『啪』的一聲,感受不到脆度,卻覺得沉,裡面可能就是壞的。」
對此,林加彬的應對方法是:不要讓冬瓜過熟,以及盡量不搬動冬瓜,來降低種植冬瓜的各種風險,「每個人的方法都不同,但我會在三個月左右就把冬瓜蒂頭剪掉,但就讓它留在田裡,直到出貨才搬動它,減少冬瓜產生紅點,或是內部受傷的機率。」
目前林加彬二十多公頃的冬瓜田,只聘用十多位員工照顧、管理,在炎熱的夏天,林加彬五點多就會到田間,準備早晨第一次灑水,「夏天通常一天至少要供水三次,冬天澆水兩次,幾萬顆的冬瓜,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接著拉藤、梳果、除草、噴藥、蓋布,每個時間都有該完成的工作」,林加彬也感嘆,員工數量遠遠不夠,但缺工也是台灣農業普遍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這種完全沒有遮蔽的冬瓜田」。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