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天南星科植物,或許會讓人一頭霧水,但細數可食用的芋頭、魔芋(即蒟蒻),以及本科有名植物海芋、龜背芋、黃金葛,則無人不曉。
有毒或可食 古今中外的天南星食材
全球皆有食、藥用天南星科植物的記載,在中國西南部,有取食魔芋屬葉柄,並將塊莖加工製作蒟蒻食用的紀錄,台灣則因為產量過低,未見相關食用加工;千年芋屬作物馴化於亞馬遜地區後,隨葡萄牙艦隊航行擴散至中非、西非一帶後,傳入亞太地區栽植,台灣亦可見千年芋與紫柄千年芋兩種,其球莖與芋梗可供食用。
傳統華人農糧作物 台灣亦有原生品種
芋為南亞、東南亞至大洋洲廣泛栽培的天南星科作物,也是華人重要的農糧,距今8,000 年前,廣西考古遺址中即發現芋、山藥和薏苡仁的澱粉,可見東亞地區食用芋的歷史悠久。西元100 年《說文》一書記載:「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齊人呼芋為『莒』。」西元544 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進一步收錄繁多的芋品系,皆可見華人食芋痕跡。
在台灣,1763 年朱仕玠所著《小琉球漫誌》描述原住民「……以種芋魁,大者七、八斤,貯以為糧」,得以窺見當時的原住民農耕樣貌。在台灣也有與芋同屬的原生種青芋,雖可食但須長期水煮才能入口。台灣中低海拔各地皆可見零星栽培芋作為澱粉糧食,偶見採用葉柄「芋梗」煮湯食用,在中國雲南,也摘取其花序販售食用。
移民帶來新奇食材 豐富台灣食芋文化
隨著台灣與外國的密切交流,飲食文化也輾轉進入台灣。大野芋又名越南白霞,原產東亞與東南亞,除球莖可供熟食,葉柄可熱炒或做沙拉生食,且多由移民及排灣族栽種。雖然大野芋的葉柄與葉片較蒼白,葉柄表面偶被白粉,但外型與姑婆芋相似,也可能導致誤食。
龜背芋又名電信蘭,是原產墨西哥與中美洲的大型附生植物,以往多栽培為景觀植栽,其聚花果序也悄悄地以「蓬萊蕉」的名號攻佔傳統市場的水果攤。果序成熟後散發鳳梨的果香,但入口卻有香蕉或釋迦的口感,相當特殊!不過,龜背芋的果序與鳳梨一樣,具有草酸鈣與蛋白質分解酶,必須熟透後才能入口,以避免口腔灼熱與不適。天南星科植物多具有毒性,如姑婆芋等劇毒性的植株,若不慎誤食,則可能引發中毒。少數天南星科植物可供食用,芋頭甚至成為台灣部分鄉鎮特產,深入台灣民眾的飲食與文化。(作者為作家、獨立植物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