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為甘藍(Brassica oleraceae L.Var.Capitata)之俗名,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其野生種為不結球植物,經自然及人工選育,逐漸形成不同類型之甘藍,何時傳入臺灣已不可考,但日據時期才較普遍推廣成為新興蔬菜,為臺灣目前栽培面積最多之葉菜,年栽培面積約7,500公頃。甘藍性喜冷涼氣候,臺灣地處亞熱帶,夏季高溫冬季冷涼,使平地甘藍之生產受限於季節,為滿足全年市場消費需求,50年代在「上山下海」等經建計畫目標下,夏季於高冷地及秋冬季於平地栽培,已成臺灣甘藍周年生產之固定模式。平地產區主要集中於雲林縣及彰化縣,生產季節為11月至隔年4月;高冷地產區主要為宜蘭縣、南投縣及臺中市,生產季節為5月至11月,該5縣市甘藍生產面積佔全臺70%以上。由於甘藍為葉菜本身柔軟多汁,生產亦受天候影響,造成產量上極大差距,豐產時每公頃產量可達80公噸,失收時每公頃甚至不到20公噸,每公斤批發價高低價差可達10倍以上,造成甘藍售價「時而高貴時而平價」之產銷現象。
甘藍種類
甘藍依葉片特徵可分為普通甘藍、紫甘藍及縐葉甘藍,臺灣甘藍栽培以普通甘藍為主,透過地區及品種選擇可周年栽培;紫甘藍僅於冬季生產,透過冷藏調節市場供需;縐葉甘藍則以家庭趣味栽培為主,幾無商業栽培。葉球則有尖球型、圓球型及扁圓型,一般以扁圓型栽培最多。
(一) 普通甘藍
即為我們一般常吃之高麗菜,葉片表面平整,葉片呈綠色,通常外葉顏色較內葉為深,在臺灣依葉片柔軟度及葉球緊實度,分為軟種及硬種2大類:(1)軟種:葉球蓬鬆、葉片柔軟、水分含量高口感甜翠,最適合炒食但不耐貯放,購買後應儘速食用,以避免維它命C大量流失,栽培品種有初秋、高峰、夏峰及臺中1號等品種。(2)硬種:葉球緊實,葉片纖維含量高,味雖甜但口感較生硬,適合沙拉鮮食用,另由於含水量較低,適於水餃與包子加工用,栽培品種主要為大蕊。
(二)紫甘藍
外葉平整綠中帶紅,因含花青素使葉球呈深紅色至紫色,煮食後轉呈藍色,故通常以沙拉鮮食用為主,料理時可添加白醋避免轉色,通常紫甘藍之葉球較普通甘藍小粒,但由於甜味較高,可加於湯中以提高甜味。另維它命C含量亦高於其它品種2倍以上,市售栽培品種有紫鋒及英鋒等品種。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