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來到澳洲布里斯本,在Griffith大學參與「食物與環境國際研討會」,也趁機探訪與該議題有關的產業與現況。
特別感謝,基金會前執行長,現任顧問張玉欣安排行程並親自帶路,讓我看見由貨櫃組成的美食夜市、以動物為本的五代農場、富教育意義的市民農園,以及有設備的美食餐車等等,很多東西在台灣似曾相識,但澳洲做得真好,台灣應該也必須急起直追。
第一顆震撼彈引爆在Eat Street美食夜市,但一提到美食夜市,有誰會比台灣更厲害?從北到南,由西至東,不論是街道或停車場,都能在每天或某天的固定時段變夜市,這種機動性的臨時編組簡直是蔚為奇觀,但也因此夜市小吃潛藏各種危機,包括:三桶水洗碗的衛生危機,被電線絆倒的意外危機,垃圾亂丟和空間狹小的環境危機,還有最恐怖食材曝露在外的食安危機,台灣人對這些危機都視而不見,所謂平價小吃都是用這些危機換來的。
布里斯本Eat Street是由貨櫃所組成,在黑夜中遠望,如同紅藍黃等積木堆砌的城堡,散發遊樂園的歡樂氣氛,但這不僅僅是堆砌貨櫃而已,貨櫃是小賣店也是外賣櫃,關鍵在水電設備齊全,幾乎每家店都採開放式廚房設計,水檯、冰箱、窯烤爐、鐵板煎檯、油炸鍋等全員到齊,食材才能保持新鮮,並達到現點現做的誘客姿態。
據說用貨櫃屋這招是向英國學的,但是Eat Street腹地大又臨河,一個貨櫃屋就是一個外賣櫃,大大小小貨櫃屋集合了澳洲多元的在地與移民飲食。僅僅在大雨中走馬看花,有生蠔吧、披薩屋、南洋咖哩、美式燒烤、英國炸魚薯條、章魚專賣店、漢堡店、大阪燒、越南輕食、蒸籠點心、炸春捲,以及馬卡龍、冰淇淋等甜點店。
此外,Eat Street到處是桌椅、垃圾桶,以及很好找的廁所,另在圓頂天幕下設計不同舞台,你可以或坐或站吃東西看表演,興致來了也可以下舞池一起共舞。
![](/userfiles/Eat Street(1).jpg)
最有趣的是,有部分貨櫃屋做為包廂使用,針對團體可包場,可開趴,聽說還能舉辦婚禮。
大大突破對夜市的想法,台灣新興夜市總是空地分切分租,水電欠缺,設備簡陋,沒有規劃,停車不便,最近出現的貨櫃市集同樣臨時搭建虛有其表,但是看了布里斯本的Eat Street之後,發現為夜市升級並非遙不可及,真正的貨櫃屋市集讓我大大被啟發。
美食夜市的漣漪在之後持續發燒,布里斯本的Food Truck行動美食拖車非常有名,因此主辦單位特別找一台開進Griffith大學裡做為體驗美食,由Wild Rissole Food Truck現做袋鼠肉、羊肉、牛肉、蔬食、奶蛋素等八款不同口味的漢堡,每人收費澳幣20元。
行動美食拖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拖車中同樣有冰箱、煎檯和烤箱等設備,但引我注意的是,瓦斯桶安裝在車頭外,滅火器掛在車後門,這不是小貨卡的拼裝車,而是有安全概念的快餐車。
![](/userfiles/Food Truck(1).jpg)
趁著研討會的空檔,來到布里斯本的南岸公園,該公園沿著布里斯本河興建,有海岸區、噴水區、烤肉區、內河區,甚至還有一個送菜區,出自入口處有一尊孔子雕像的epicurious市民農園。每周二至周四上午7點到11點,義工會把成熟的蔬果摘下來,免費送給民眾,等於是一個活的食物銀行,但逛了一圈卻走不出來,因為再次被撼動。
你看過韭菜和青蔥開花的顏色嗎?知道布里斯本人愛吃的地瓜也有紫色?泰國羅旺子開花的樣子像一串鞭炮,原來在南半球的澳洲也產鳳梨和香蕉,而且現在正是澳洲的春天花開時!
大多數人認識的蔬果不是摘下整理好在市場中販售,就是已經煮好漂漂亮亮擺在盤子裡,看著咖哩葉實是迷迭香,走過香茅欉說是雜草堆,epicurious的植物都是可食性,有名稱帶圖卡,先看植物再猜謎,有時豁然開朗,有時覺得自己如同傻瓜一般,其實認識並不多。
Epicurious的價值在於蔬果的多樣性,就像澳洲多種族的融合,看到來自日本,巴西等地的幾種菠菜,我笑了,我想連大力水手都會吃驚,名字都是菠菜,外觀都不同,這是食物教育,也是環境教育,除了認識還有寬容,如同人本來就不一樣。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