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無論是在東方或是西方世界,享受甜品一直是貴族的特權。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平權,由甜食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的這種愉悅感,已然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然而老天爺是公平的,包含肥胖症(obesity)、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與高血脂(hyperlipidemia)在內,過去被認為是「富貴人家」才會擁有的代謝問題,在甜食享受的普及化下,逐漸成為大眾化的健康議題。有鑑於此,利用低熱量或不含熱量的甜味劑來控制體重,進一步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的問題,儼然成為一種新式的衛教方式。
食品常見的甜味劑
常見添加於食品的甜味劑,包含阿斯巴甜(aspartame)、蔗糖素(sucralose)、山梨糖醇(sorbitol)、糖精(saccharine)與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 K)等。
隨著這些甜味劑使用率的增加,近年針對使用這些甜味劑的安全性,也逐漸受到重視。
以最常用於增添食品風味的阿斯巴甜為例,在過去的研究中,利用生命周期較短的實驗動物,餵食高劑量的阿斯巴甜以後,並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副作用。此外,在針對包含嬰幼兒、成年人、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以及哺乳中的婦女等不同族群的人體試驗研究,對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也給予肯定。這些關於甜味劑安全性的研究報導,造成近二十年來各式的甜味劑更加廣泛添加於食品中。
隨著與甜味劑作用相關的研究增加,陸續有國內外不同的研究團隊,對於甜味劑的安全再度提出質疑。首先是在懷孕母鼠的懷孕周期中餵食阿斯巴甜。研究發現,雖然阿斯巴甜不會通過胎盤,但是阿斯巴甜的代謝產物苯丙胺酸 (phenylalanine)會在實驗動物胎盤的胎鼠側堆積增加,同時其胎盤大小與胎鼠重量,也會因阿斯巴甜的餵食顯著的下降。
甜味劑運用的再省思
由於實驗鼠的懷孕期只有三周左右,在如此短期餵食阿斯巴甜,即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更增加了阿斯巴甜在使用上的疑慮。因此針對肥胖的妊娠糖尿病孕婦,是否建議他們使用阿斯巴甜等甜味劑來控制體重與血糖,仍有待商榷。
除了阿斯巴甜以外,尚有包含「糖精」與「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劑,開發作為食品增味劑。但是在近年的研究也發現,經餵食含有糖精與三氯蔗糖的實驗動物,會透過影響腸道菌相來降低生物體內對於葡萄糖的利用,增加糖尿病發生的風險。除此之外,更有研究指出,連續14天投予15%日建議用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的蔗糖素,會降低正常健康人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因此,在不同的族群中,是否適合建議利用甜味劑來改善肥胖症等代謝問題,依然是一個值得再三斟酌的議題。
藥品用在不對的地方與時間,反而成了毒藥。同樣地,如孕婦等特殊族群,若是因為甜味劑相對安全而肆無忌憚使用,在享受這些甜味劑等化學物質所帶來愉悅感的同時,是否會帶來意想不到作用,則需要進一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