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有機農業近20年,歷經台灣有機農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我發現大家對有機農業的驗證或標準,隨著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
早期大家不瞭解有機農業,因此認為只要使用有機肥料就是有農業;也有人以為農藥很毒,所以沒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就可稱為有機。後來大家漸漸知道有機農業不可以使用農藥,卻不知道連化學肥料也不可以使用。直到政府介入管理,才慢慢開始有了有機的標準。
但是,還是有許多人質疑,有機標準為什麼那麼低,這樣算是有機嗎?也有人說,有機標準這麼高,有機生產可能嗎?會不會造假呢?
為什麼需要製有機標準?
規範有機標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生產過程不污染環境及食物,但又要保證可以生產出來,否則所訂定的規則就沒有意義了。因此,有機農業的生產規範也會隨著生產技術及有機環境而改變。舉例來說,以前有些國家允許使用毒魚藤,因為它是天然的殺蟲劑,但也會危害水生動物,因此後來被排除在有機農業可用資材之外。苦茶粕也是不錯的殺蟲劑,目前是可以使用的資材,但它同樣也會傷害水生動物或軟體動物,因此使用時要非常小心,甚至要向驗證機關報備。又例如,有人認為一定不可以施肥,要完全自然。也有人認為,全部都種在溫室裡,簡直就是工廠了,怎麼算是有機農業?可見每個人的標準和想法都不一樣。
因此,到底怎樣才算是合乎有機標準?既然各方的想法見仁見智,最終還是要以法律為標準。目前有各種類似有機農業的農法或商品,例如常聽到的自然農法、無毒農業、樸門農法(Permaculture)、環境友善農產品、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farming)、生態農業(Ecological farming)……等,不一而足,但多數國家都會訂定有機農業相關的法律及標準,作為農民生產的準則及管理的依據。上述這些與有機農業相似但名稱不同的農法,有些比國家標準更加嚴格或要求項目更多,更能符合有機的理念,但在有國家法律管轄的情況下,要以有機農產品在市場出售就必須至少符合國家的標準,隨意自稱為有機農產品是會被罰款的。
誰來驗證有機?
有了國家標準,也要有檢查認定的單位。目前政府有機農產品的管理單位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有機農業科(農糧作物),及農委會畜牧處(畜產品),但有機農產品的驗證工作是授權給驗證機構來辦理。這些驗證機構是否按照規定辦理驗證,政府又另外授權給「全國認證基金會」(簡稱TAF)辦理認證。認證是對驗證單位的檢查與管理,而驗證是對有機農產品或加工品生產單位的管理。
如上所述,有機農產品包括生鮮與加工的農糧產品及畜產品,目前我國除藻類以外,並未制訂有機水產品生產準則,而其他國家已經有的有機酒類製品、紡織品、林產品、保養與化妝品等,在台灣都尚未納入管理。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