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文化(Peranakan)是東南亞地區獨特的文化, 始於15 至17 世紀。「峇峇娘惹」指的是來自中國的商人移居馬來群島(現今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並與當地馬來婦女通婚的後代。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則稱為「娘惹」(Nonya),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混合文化。
隨族群移民生根 融合娘惹風味的芋料理
新加坡以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多語言和多族裔的城市國家著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混血裔構成該國人口。其中,華人佔新加坡常住人口的75.9%,成為最大的族群。許多華人、新加坡人的祖先來自中國東南部省份,這些地區主要講閩南語、潮州話、客家話和粵語。華人移民於19 世紀隨著1819 年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Raffles)創建新加坡後,開始遷入此地。
而在飲食方面,新加坡的華人料理隨著時間發展,逐漸發展成迎合當地口味的特色,這反映了不同華人方言群體間的融合,並受到其他種族的影響。新加坡的地理環境也促使華人使用當地食材,如香蘭葉和椰奶,來提升料理風味。許多芋頭製作的中式料理可在新加坡開放式的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s)和食閣(food courts)及餐廳等有提供冷氣的用餐空間中找到。
芋頭混搭香蘭葉 獨特香氣的風味體現
在新加坡,主要使用兩種芋頭作為食材。來自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大芋頭」常見於當地菜市場-濕巴 (wet markets)和超級市場,全年供應。這些芋頭以其香氣和烹煮後的細膩、鬆軟口感而聞名, 與台灣的檳榔心芋類似 。
另一種季節性供應的芋頭是「小芋頭」,通常於中秋節出現,煮熟的小芋頭常與月餅一起食用,通常不去皮,食用時剝皮後蘸鹽或糖,甚至是鹽糖混合。
芋頭以其烹煮時散發的獨特香氣而著稱,研究顯示,芋頭的關鍵香氣成分同樣存於香蘭葉中,亦有不少將兩者共同烹煮的芋頭料理。以下便介紹幾道經典的新加坡芋頭料理,也能與台灣日常芋料理相對照。
從潮廣點心到南洋料理 甜點鹹食兩相宜
芋泥(Orh Nee)是一道經典潮州甜點,通常搭配銀杏果,在農曆新年、家庭聚會和婚宴等喜慶場合享用,象徵繁榮、豐盛和傳統的延續。新加坡版本的芋泥經常加入香蘭葉和椰奶,提升其濃郁芳香。
芋頭飯則是另一道起源於潮州的料理。這道菜將芋頭丁、香菇、中式香腸和蝦米先炒香,再放入電鍋或鍋中燜煮。也可以加入五花肉片。最後,芋頭飯上會撒上一些紅蔥酥,增添風味。
常出現在早餐桌上的芋頭糕則是廣式點心,並會在農曆新年期間食用,象徵著成長和進步。芋頭糕由芋頭、糯米粉、蝦米和中式香腸製成,蒸熟後撒上紅蔥酥、蔥花,有時還會加些小辣椒以增添色彩與辣味。蒸熟的芋頭糕也可煎至外皮酥脆。一塊好的芋頭糕應有適中的口感,這取決於米粉與水的比例,需在蒸前煮糊至適當的濃稠度。
同樣與廣東有淵源的芋頭圈,又稱芋頭籃或財富籃,是一道新加坡料理,這道菜由炸至酥脆的芋頭圈內填滿炒好的配料。這道菜原為素食,也常見雞肉或海鮮版本。此菜餚歸功於「廣東菜四大天王」之一的許國威,他創辦了龍鳳大飯店。因芋頭圈的形狀像僧侶的缽盂一樣,因而得名「佛缽」,意為「香芋佛缽」。

起源於潮州的芋頭飯
星式芋頭佳餚 從料理中窺見豐富歷史文化的展現
另一道菜名具特色的「算盤子」是著名的客家菜,因形狀類似傳統計數工具算盤,象徵財富與繁榮,也常於農曆新年食用。圓形的算盤子代表團圓與健康,通常由芋頭和木薯粉製成小圓片,煮熟後再與豬肉末、香菇、蝦米、魷魚和豆腐乾一起炒,口感香濃,味道鮮美,並帶有木薯粉的嚼勁。
台灣人也熟悉的摩摩喳喳(Bubur chacha),則是一道甜美多彩的娘惹甜品,呈濃稠狀,內含番薯、芋頭、木薯珍珠和椰奶,也加入香蘭葉增添濃郁的香氣。這道甜品可熱食或冷食。Bubur 在馬來語中意為「粥」,而cha-cha 來自福建話的「多多」,寓意「豐盛」。據說這道椰子甜品是娘惹節慶食物Pengat 的變體。
新加坡華人的芋頭佳餚不僅是風味的展現,更是豐富歷史和文化交流的體現。每一道菜餚都講述著一段故事,反映出傳統,並在多變的環境中不斷演進。品嘗這些美味佳餚,不僅是享用美食,更是在參與一場持續蓬勃的文化傳承,是歷史與創新的和諧融合。(作者為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裕廊湖花園營運處副處長)

由芋頭和木薯粉製成小圓片的算盤子是著名的客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