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9 期
 
仙湖休閒農場 柴焙桂圓的珍惜款待演繹
作者:吳侃薔
  文章瀏覽次數:121

  從清代時期,北至台中霧峰,南至高雄大岡山的丘陵地帶,各地都有獨特的龍眼乾生產方式,與不一樣的焙灶型態。龍眼不只台灣有,但放眼世界還維繫著柴焙技藝的只剩下台灣,這是台灣獨有的甘美。

  對於傳統東山農家而言,桂圓乾是珍貴的商品,日常生活中不會輕易使用,當要用到自家的桂圓乾時,也蘊含著深深的心意。「敬神、滋養、款待」體現農家對山林所賜龍眼的珍視,以製程來看,「柴焙桂圓」不止是將龍眼製成水果乾,每灶以一週的長時間低溫慢焙,與多數果乾的短時間高溫乾燥相比,更像是一種對於龍眼果肉的「後製」。

  仙湖休閒農場山頂的「本味作坊」企圖讓山林特有的本味,能有當代與世界的詮釋。本味作坊座落於山頂草地旁,可環顧四周美景,室內外皆可享用餐食,亦設有「農村廚房」在其中,可體驗學習在地物產的運用及料理烹調。

  「桂圓米糕卷」,以豆腐皮裹捲混合桂圓肉的豆沙甜糯米糕,先蒸熟後油炸。「桂圓麻薑溜蛋」則常見於婦女產後的身體補養餐,以麻油小火煸香老薑片的油醬,加入大量桂圓肉與蛋液烹煎。另有「龍吐珠」這道用於款待親友的手路菜,將桂圓肉朵朵展開,每朵置入一顆花生米,再包成球狀裹粉油炸而成。這些都是會用到桂圓乾的傳統在地菜餚。

柴焙桂圓是一種龍眼的後製技藝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