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提到台北的精品火鍋,有「火鍋界LV」稱號、1999年在大安區名人巷內創立的「橘色涮涮屋」,始終是個讓人迷醉的名字。

在精品火鍋還不流行的30年前,創辦人袁永定就已經以空運的頂級海鮮,如伊勢活龍蝦、北海島牡丹蝦、霜降和牛等高級食材,以及被譽為「喝過就無法再喝別家」的湯頭,征服火鍋愛好者的心。體貼入微的頂級服務,加上位處地下室的隱密空間、雅致細膩的日式裝潢,就算每客單價可能高達數千元,依然是名流饕客口耳相傳的火鍋聖地。

然而成立多年來,大安路一段上的橘色,始終是唯一,就算之後開了二館,選址也是與本館距離約100公尺的仁愛路四段。其實,這麼多年來,有許多百貨公司不斷邀請橘色進駐,卻都被袁永定拒絕,因為他擔心一旦展店,當無法親自督導每個細節,維繫橘色口碑的頂級服務,也將隨之褪色。

直到2018年,橘色終於首度跨出大安區,在信義區的新光三越A9館開設三館。大膽打破橘色過去長年「不踏出大安」規矩的,是2013年回台接班的第二代袁保華。

袁保華

袁保華

餐飲菜鳥接班的驚覺

「我其實根本不想回來。 17歲就到美國讀書學化工,畢業後也在矽谷半導體公司找到很滿意的工作,也從來沒接觸過餐飲業。」袁保華現職是橘色餐飲集團執行長,談到自己放棄已經生活了12年的美國自由自在生活,回台接班,爽朗的笑容帶著一點無奈的直率。

「回來前四年我非常痛苦,甚至一度懷疑我到底回來幹嘛?」袁保華說得毫不保留。在大家眼中,橘色是一家不可多得的好店,「但在我眼中,那時的本店很糟糕,裡面都是老人,大家在那裡沒有目標、沒有動力,最後只好彼此勾心鬥角、互相計算。」

那時最顯而可見的問題,就是橘色外場的流動率非常高,一年可以走掉一半人力。袁保華說,橘色能夠成功,不只是高貴食材與精美湯頭,服務貼心更是維繫口碑的關鍵,「但服務就是靠人,結果人好不容易培養成就走光了?就算我不是餐飲出身,我也知道這很有問題。」

袁保華觀察到,爸爸的「不展店」策略,就算開了二店,也讓兩家店緊靠附近,雖說讓他能夠近身貼近與每位客人互動,並監督外場人員提供最細膩的服務,但卻也限制了人員的晉升。

人都有成長的需求,當基層人員發現往上無望,優秀人才時間到了,自然會選擇離開;而資深員工為了保住原本位置,不只彼此斤斤計較,就算後來開了二店,由於兩家間營業模式稍有差異,反而斤斤計較工作量的落差,晚餐時段客人多時卻不願彼此支援。

袁保華還記得,那時他曾想:「既然大家沒有動力,那就給錢嘛!有激勵大家就會有動力。」於是針對帶客業績與服務表現設計了季評,表現優秀的員工有獎金,希望可以創造楷模,引發員工仿效。

結果第一次評選後,袁保華卻得到「獎金均分給大家比較好」的回覆。原來,過去大家齊頭慣了,現在有人收入變高,反成成為同事眼中的箭靶,「我領悟,在這樣的環境,用錢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發現是「人」出了問題,袁保華不斷思考什麼樣的環境會讓人就算遭遇到挫折,依然會每天開心工作?最後他得到的答案是:人在一家持續成長的店,就會開心。只要能看得到自己有進步、看得到未來的機會,就算失敗或挫折,大家依然會團結在一起,「如果每天都有新的東西等著去嘗試,大家忙著去挑戰與修正都來不及,哪裡還會彼此扯後腿?」

長期不展店的橘色,變成一灘死水,袁保華決定向父親提出「展店」的建議,而且地點一定要離大安區愈遠愈好。

和風青蟳

和風青蟳

從小地方轉變員工心態

毫無意外,這個要求直接遭否決。「我那時非常挫敗,找到了問題、想到的解法,頭銜還是經理人,卻什麼都做不了。」袁保華喪氣之餘,甚至興起了回美國的念頭。最後他轉念一想,好吧!既然人生無法抵抗,「就好好享受吧!」

「展店還是當時我的最終目標,但改革可以從小地方一點一點慢慢開始。」袁保華重新修正自己原本大破大立的想法,學習面對員工的不作為時,「指出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過去要是有員工打破杯子,往往會被責罵還要賠償,但袁保華看見,只是淡淡說:「有受傷嗎?沒有的話趕快掃掃,再去拿個新杯子來。」等午休時再找員工來詢問為何會打破杯子,是店內動線不順、擺放位置不對?還是杯子材質容易滑手?針對問題怎麼解決,讓員工開始思考,如何將店內工作做得更好、更順手。

員工敢不敢做決定

這是在美國生活與工作多年的袁保華,所觀察到台灣管理與美式管理最大的差異:員工敢不敢自己做決定。

或許台灣教育制度長年都是考試篩選,讓所有人只想要標準答案,工作現場有問題,大家不會自己提想法,而是等著老闆、主管或資深員工給答案,反正上面決定,自己照著做,最簡單也最沒責任。袁保華知道,讓員工學會自己思考,並肯定他們的提案,他們才會有成就感,也才會覺得自己在成長。

他也學習怎麼面對不同階層的員工,給予不一樣的引導。例如基層員工,對於餐廳運營的流程與全貌不了解,有問題時,自己就必須跳出來趕快給答案;而有資歷的中階主管,則必須引導他們從更高層次來思考,問題可以怎麼看,可能對其他部門產生哪些影響,則他們在想問題時,也能夠不斷擴大視野。

而資深的高階主管來問問題,袁保華第一句都是反問:「那你自己怎麼想?」要求對方站在整家店與部屬的不同觀點,全面去看問題。

橘色涮涮屋店景

橘色涮涮屋店景

大家願意留下來了

更重要的是,袁保華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也不讓資深主管隨意批評年輕員工的提案,就算有時站在高層角度來看,部屬提出的意見真的很蠢,「但你一旦讓願意付出努力去思考問題的人,發現自己提出建議會被罵,那以後就沒有人願意思考了。」

「不打擊員工的自信」,是他在多年美式教育學到最大的管理應用,也是他轉變自己二代接班態度的契機。袁保華就這樣慢慢把管理點從「態度」轉到「問題」,橘色也開始改變。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外場離職率下降了,從2017年時20人走掉10人,到2018年60人走掉10人,而且離職理由也從過去的「工作不開心」,轉為「有更好的發展」,「我知道,大家開始願意留下來了。」

做服務,是條天堂路,員工面對開心的客人,每天都心情很好;但管理,是條地獄路,因為管理就找問題,沒人會被挑毛病還笑嘻嘻,「但誰叫我回來接班了呢?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袁保華大笑著說出自己二代接班的無奈與堅定。

「二代接班的關鍵,不是超越第一代,而是維持住第一代好的地方,但找出需要加強的。」袁保華回顧自己這六年來的接班心得,爸爸當年創造了極致的美味與服務,這些都是橘色最大的資產,「我所做的就是改善管理方法與制度。」

第一代:袁永定

1999年創立「橘色涮涮屋」。

第二代:袁保華

2013年辭去美國矽谷工作回台接班。

  • 變革

1. 進駐信義區百貨商圈。

2. 培訓人才,因材施教 。

3. 開分店提供更多升遷管道。

餐飲消息

「我永遠記得,那是過年後,2010年3月16日,當時廚房掌廚的師傅掛起自己的鍋鏟,說:『就給你們做。』」1986年出生的吳健豪自此接手阿霞飯店,一甲子的老店品牌責任上肩,「這是一直有的心理準備,但不知道來得這麼快。」

吳健豪接班,是在全然沒有人傳習的狀況下,硬著頭皮,尋找許多方法把台菜的味道找回來。他帶著苦笑回憶,客人退菜、老客人直指「這菜能吃嗎?」經過半年多的撞牆期後,有一次,一桌家族聚餐,六十幾歲的客人向他說:「這就是阿霞飯店的味道,當年十幾歲跟著爸爸來吃就是這個味道。」這句話鼓舞了吳健豪,是他這段時間最感欣慰的記憶。

吳建豪

吳建豪

「大家會認為我是『科班生』而無法接受我。」做台菜的普遍沒有高學歷,認為吳健豪讀書多,所以多少對他有所刁難。

吳健豪希望台菜能標準化,「讓每道菜都能精準上菜,讓每一次品味都能是回味。」他自高雄餐旅學院(今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畢業、役退後投身飯店掌廚,「過去的環境,我只能負責處理紅蟳,以及備料,無法接觸鍋爐」,「接班,我就必須把廚藝專業用上。」他把阿霞飯店當嶄新的事業在做。

老餐廳的光榮與困境

阿霞飯店創辦人是健豪的姑婆吳錦霞(阿霞),1925年出生,14歲跟父親吳阿池在台南興濟宮前擺攤,輾轉異地兩三回,1977年才在現址營業。最開始是以點心攤方式,附近的政府機關、做工的、醫生下班後都會來這裡聚餐,賣些麵、小菜、香腸熟肉。到了阿霞接手,有向福州師傅學習手路菜,才有大菜。

那時候也不是大家有能力常吃宴席菜,所以就會在重要的結婚喜事來這裡請客,口耳相傳,阿霞飯店才為人逐漸知道。

吳健豪的母親曹淑華與先生負責外場接待。曹淑華說,阿霞姑姑是嚴謹的人,廚房內事務不可過問。然而阿霞做事精確,所以菜色讓人稱許,「紅蟳米糕、拼盤、炒鱔魚、甜湯都是在阿霞時期已經有的菜色。阿霞有許多堅持,蟳的大小與鮮度,蝦棗或粉腸的製作方式等,「我們後來才慢慢理解當初姑姑為何有這麼多『眉角』。」

阿霞飯店

阿霞飯店

曹淑華說,現在阿霞飯店的紅蟳、烏魚子、蔬果肉品等,很多都是自阿霞時期就合作的供應業者,他們知道品質要求嚴格的阿霞總會仔細複查貨品。

吳健豪說,傳統台菜的廚房由主廚負責一切調配。過去廚房內就五人,必須負責十幾桌菜,各司其職,又不容閒雜人等進來影響這「水火事業」。家族上一輩永遠不想讓下一代做餐飲,因為很辛苦。但是當長輩老了,又希望家裡有人可接手。

禁忌 讓世代出現斷層

吳健豪說阿霞飯店有許多家族內的「禁忌」,家人無法過問任何菜餚的料理方式,也或許是因為上一輩書讀得不多,說不清楚,就乾脆不說。以烹飪為例,過去的食譜最讓人生氣的就是「少許」或「適量」,永遠不清楚是多少比例,「上一代用手感與經驗做菜,不願教、無法傳授、產生世代斷層。」吳健豪的感觸很深。

阿霞飯店也遇到市場汰選的危機,除了內部廚藝接班問題,還有不能與時俱進。阿霞飯店自經營以來,都是家族事業埋頭苦幹,沒有出去試菜比較,不知道現在外面的餐飲局面,曾被說「份量太大,是給工人吃的!太鹹太油!」吳健豪接班後,大規模調整。「阿霞飯店只有一間,做的是阿霞味道的台菜,提供的是台南的手工菜技藝。」吳健豪認為,革興,才能適應當代飲食風尚。

2014年底吳健豪以「錦霞樓」品牌入駐南紡購物中心,2015年以BTO方式重建與經營「鶯料理」;阿霞飯店本店也在進行第二次的空間調整及品牌設計。

讓客群分流,是吳健豪接班經營後的思維。阿霞飯店的空間與座席固定,絕大多數是老主顧。但吳健豪必須開發新的客群,如現在的婚宴喜歡華麗排場,錦霞樓就具備年輕化、個性化的特色,也有較多的套餐選項,提供聚會及個人享用。吳健豪希望不同客群各取所需,但都提供同樣的古早味與服務熱忱。

這幾項新型態經營模式,一方面希望阿霞飯店的永續經營,另方面也是為自己的理想實踐,讓過去的、現在的、外來的朋友能夠認識台南的傳統手路菜,因為這是台南特別的餐飲風情。

紅蟳米糕

紅蟳米糕

點心攤到時尚品牌之路

吳健豪展示外帶餐盒及滿月米糕的「含金湯匙」包裝,他說,大家對阿霞飯店的感受不再只是點心攤,是記憶與傳承,如果以廉價的塑膠袋打包,無法呈現菜餚精緻的一面。「阿霞飯店只會有一間」,在購物商場內的「錦霞樓」是對吳健豪姑婆「阿霞」的崇敬。

吳健豪接班後的管理變革包括,第一,將廚房料理單位度量衡化,他親自試菜,將步驟、用料都標準化為有斤兩、有時間、有一定的程序。第二、制服逐年更新,過去雖有專業的制服,但他希望能兩年換一款式,讓員工有新氣象。

第三,強調員工福利,不超時加班,鼓勵進修,一年固定補貼費用讓員工走出餐廳試菜,感受服務與被服務,並回饋到自身工作上。第四、開放式廚房格局,讓外場客人監督,內場人員自我規範,達到雙贏。

第五,設計單人或少人套餐。過去認為人多才能吃台菜,阿霞飯店為不同客層著想,讓一個人也可以吃到阿霞的原汁原味。第六,打造企業識別標誌。喜歡日本家徽文化的吳健豪,當初只跟設計師講:「我們是家族事業,以蟹料理廣為人知。」吳健豪認為,阿霞飯店的商品袋「要像是時尚品牌」。員工會因認同品牌而有自信,顧客也因信任商家而願意宣傳。

讓傳統滋味 留在新世代生命

永續阿霞,是第四代吳健豪的願景。來阿霞飯店用餐的客人大多都因「尋找古早味」的動機至此,吳健豪不諱言,阿霞飯店很難發展新菜色,因為絕大多數的客人來就是要紅蟳米糕、魚翅羹、甜湯。他認為老店新開都有其限制,但他希望用科班的專業重新審視傳統料理,更期待將傳的統滋味留存在新世代的生命記憶中。

第二代:吳錦霞

1977年成立「阿霞飯店」。

第四代:吳健豪

2014年底以「錦霞樓」品牌入駐南紡購物中心,2015年以BTO方式重建與經營「鶯料理」。

  • 變革
    1. 將料理步驟與食材標準化。
    2. 提升員工福利與服務品質。
    3. 開放式廚房。
    4. 研發少人套餐。
    5. 建立企業識別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