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12 期
 
源起湄公河的孕育物─魴魚
作者:余紫彤
  文章瀏覽次數:6765

 六千萬人的母親─湄公河

 
  越南的清晨, 露出曙光的河上猶如一條水上高速公路,噠噠聲響的引擎聲迴蕩,大小船隻往來穿梭,就是這條湄公河,幹流全長4880公里,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發源於中國青海省,自北向南流經中國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老撾(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於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内,因為由越南流出南海有九個出海口,故越南稱之為九龍江。
  湄公河這個名字出自泰語,按泰語和老撾語的正確讀音,應該是「邁公」(Mekong),全稱則是「邁南公」,意思是「眾水匯聚之河」或「眾水之母」,又可引申「希望之母」、「幸福之母」。老撾幾乎全境以及泰國的東半壁的所有河流,全都從不同方向注入湄公河,它和沿岸廣大地區人民的生活關係十分密切,是東南亞大陸的心藏和靈魂,超過六千萬人依賴湄公河和其支流水域,支持著他們的糧食、飲水、運輸,也是眾多七百多種淡水魚類的繁衍地, 魴魚(又稱鯰魚;台灣又稱多利魚,西方國家則多稱Basa)就是其中之一。
 
魴魚的唯一棲息地─湄公河
 
  魴魚的學名是Pangasius Hypophthalmus,是唯一只能生活在淡水(只含0.3%鹽份的水)中的魚類, 魴魚主體型長─無鱗、頭部較小、嘴寬、牙齒鋒利、眼睛比較大、上部比下部短、鰭為暗灰色或黑色,年輕的魚在側線下有一條長長的黑色條紋,成年的魴魚多為淡綠色兩側為銀灰色或黑色條紋。魚類通常居住於內陸水域,由於湄公河的水力豐沛加上用電需求日益增加,自1990年中國便開始在湄公河上游興建水壩,寮國政府及私人開發商也爭相提案興建水壩,但水壩的興建造成生態的破壞,影響最大的就屬洄游類魚群,魴魚就是其中之一,魴魚為高度洄游的河流魚類,他們會洄游300公里到上游產卵,幼魚時從湄公河最上游處開始,再跟著雨季順流而下至河岸沖積平原,成魚生長在中國南海與三角洲交界的鹹淡混合水裡,但每年雨季初期,魴魚會盡力逆流而上。由於生態的改變以致洄游的魚群回流受阻使其數量銳減,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環境污染、濫墾、濫建、濫壩、過度捕撈,已讓野生魴魚的自然棲息地及水質遭到不可彌補的破壞,數量也處於瀕危的現象,漁夫們捕不到魚,在市場上淡水魚類魴魚供不應求,而促使培育人工養殖魴魚的興起。
 
越南魴魚的致富傳奇─養殖的發展
  
  數百年來魴魚是往來於河水上游河床覓食,但因每年的洄游季就被捕撈以致數量銳減,也因全球興起淡水食用魚的需求,讓魴魚成為養殖魚的一種。越南擁有近70%魴魚出口和加工企業,其加工設施都配備了現代化的設備,並按照HACCP控制。魴魚產品已出口到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如歐盟、美國、東盟、加拿大、中東、中國、日本等,魚出口量和市場價值每年年均穩定增長10-18% ,最近兩年出口總值1.8-2億美元。越南約有500萬人的生計就靠魴魚,這便是魴魚一躍成為越南出口排名居前,為該國養殖魚類的一種,締造現代漁業的開端。
 
淡水食用魴魚的加工生產化
 
  越南魴魚大約有12個品種, 發展養殖的只有兩種, 進口到台灣稱巴沙魚或魴魚,近年又稱多利魚:
1. Hypophthalmus(越南話 Tra)─生長的時間只需要5個月就可達理想體重,含脂量較低對於人類飲食健康較無礙。
2. Pangasius Bocourti (越南話 Basa)─生長速度較慢需一整年的時間,才會長到重達2公斤,但其脂肪含量較高。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