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請各位讀者來猜一猜,有「國姓魚」、「國聖魚」這麼雄偉別名的魚,到底是「什麼魚」?答案是……「什麼魚」!啊?其實,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虱目魚。

據說三百多年前,某一日鄭成功至台南安平沿岸巡察時,看到漁民正在採捕魚苗,遂詢問漁民:「什(虱)麼(目)魚?」(台語發音),漁民一時緊張,誤以為國姓爺將魚取名為「什麼魚」,於是「虱目魚」的名稱,就這麼流傳至今。只是,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趣味的成分居多。屬於溫水性魚類的虱目魚,其實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在台灣,地方上叫「麻虱目」,海草魚或國姓魚,在菲律賓叫作Bangas,印尼和馬來西亞稱為Bandeng,夏威夷則叫牠是Awa-Awa。

 
 
虱目魚
 
  不過,縱觀目前所知關於台灣稱之為虱目魚的由來,的確與開發台灣的族群發展歷史有密切關聯。
 
   連橫在《台灣通史》中記載:「麻薩末番語也,產於鹿耳門畔,漁者掬其子以畜之塭,至秋則肥,長及尺。」文中所指「麻薩末番語也」,便是目前很普遍的說法,認為虱目魚這個名稱是來自於平埔族西拉雅人的語言Sabahe,「眼睛」的意思,用這個詞來指稱這種感覺總是瞪大眼睛的魚(雖然其實所有魚都不能「閉」眼睛),也算是非常傳神。此外,相傳漁民曾以虱目魚獻給鄭成功,而喜愛虱目魚的國姓爺鄭成功又獻給南明魯王,魯王於是賜名「國姓魚」。
   在台灣似乎隨時都買得到、吃得到的吳郭魚,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新住民」,祖籍非洲坦干伊喀湖,最早來台灣的則是由新加坡引進的莫三比克種(Tilapia mossambica)。

吳郭魚
 
  吳郭魚是一種熱帶魚類,英文俗名Tilapia,屬於鱸型目/慈鯛科(Cichlidae),全世界共有一百多種。原產於非洲的Tilapia,是由荷屬東印度公司帶到爪哇飼養,後來在印尼蘇門答蠟及馬來半島繁殖,再由日本人移殖到新加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被引進台灣。
 
  1943年,郭啟彰先生被日本徵調到新加坡服役,分派到養殖場飼養「帝士魚」(當時日本對吳郭魚的稱呼)。日本戰敗後,在等待遣返期間,認識了被徵調到蘇門達臘的吳振輝。兩人都認為這種魚生命力強(在鹽度高達35-40%的海水及淡水中都能存活)、生長快速,對環境適應力強,很適合引進台灣養殖。一天夜裡,兩人偷偷潛進日本養殖場,脫下身上的內衣充當魚網,撈取了魚苗百尾左右。幾經波折,郭啟彰1946年回到旗津老家時,只剩五雄八雌共十三尾。

剛開始,大家稱這來自南洋的魚為「南洋鯽仔」、「南洋代仔」,郭啟彰在老家屋旁闢建了一個小魚池放養魚苗,三個月後成功繁殖出1,526尾仔魚。不料1947年夏天一場大雨使得他蒙受重大損失,流失了數十萬魚苗,僅殘存數千尾,其餘全流進附近河川溝渠。但郭先生並未放棄,再接再勵,不久便將繁殖出的百萬尾魚苗,分送嘉義、台南各地圳埤放養。儘管當時經濟效期不佳,但這種來自非洲的新住民,就這麼在台灣安家落戶。吳郭魚在台灣的養殖與研究育種的新頁,於焉展開。

1948年,高雄縣長毛振寰先生感念兩人的貢獻,欲以引進人郭啟彰及吳振輝兩位先生的姓氏命名為「郭吳魚」,但郭先生認為吳先生較年長,學歷又高,最後決定吳姓置前。1949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正式將此魚定名為「吳郭魚」。

不過,我們現今所見的吳郭魚已非當時郭吳二位先生帶回台灣的品種,而是經過多年研究雜交的成果。如1968年水試所鹿港分所將莫三比克種與尼羅魚種雜交,培育出成長快、體型大的品種,在民間大受歡迎,被冠以「福壽魚」(Blessed Fish)的美名。另外在1970年代末期掀起熱潮的紅吳郭魚,被驚喜的日本人稱為「姬鯛」,常用作生魚片。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為了加強吳郭魚的品質形象,2003年3月由產官學界共同成立了「台灣鯛協會」,「台灣鯛」於是成了高品質吳郭魚新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