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9 期
 
蘭嶼與巴丹 民族植物的芋田野
作者:董景生
  文章瀏覽次數:101

  南島語族擁有多樣的芋頭品種、栽培技術、節慶食物、和烹飪方式,足以證明芋在部落生活和祭儀文化的重要性。孤懸在台灣島東南方的蘭嶼,至今仍有豐盛的芋田與文化,目前民族學、語言學、考古學皆認為蘭嶼的雅美族與菲律賓巴丹島的伊巴丹族有所關聯,芋頭更是生物地理與文化變遷的例證。依據野銀部落口傳歷史,祖先來自巴丹群島的Itbayat 島,那麼,蘭嶼多樣的芋頭品種也同樣來自巴丹嗎?

 

品種不同 口感差異 蘭嶼與巴丹的芋頭身世之謎

  根據1945 年鹿野忠雄的調查,記錄到蘭嶼水、旱芋各5 品種,筆者2013 年調查時,品種不減反增,水、旱芋各有12 9品種,外加千年芋1 品種。探究原因,或許是早期訪調匆促,難免疏漏。訪調基於葉形、葉脈、莖柄的顏色條紋,乃至球莖口感分辨品種,對外人來說差異微乎其微,但因蘭嶼婦女的日常經驗,故能輕鬆分辨。栽培的品種,透過部落交換、家族保種,也導致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若再加上水、旱芋的互換,更造成外界對蘭嶼芋品種鑑定的困難。

  視線轉向菲律賓巴丹島,觀光興盛的巴丹群島被形塑為蜜月之島,首府的各景點,擠滿來自菲律賓的觀光客與蜜月新人。觀光衝擊下,芋田消失,地位幾乎被山藥取代,旱田多種山藥,僅有少量芋被栽植在旱田旁,唯一可見的水芋,只剩Ivana 的空心菜水田,鄰岸種植大型的水芋。訪問記錄到水芋1 品種、旱芋16 品種,若干品種名與蘭嶼無法對接。相較下,蘭嶼過半數以水芋耕作,巴丹則高達94% 為旱芋。除品種差異外,水旱芋也影響口感的疏鬆與綿密。

  首府的巴斯可市場,鮮插水中的葉柄,以及編成髮辮置於雜貨店牆邊待價而沽的乾葉柄,是未見過的市場景觀。巴丹芋幾乎全株食用,不同的料理部位,包括鮮葉與乾葉、鮮葉柄與乾葉柄、球莖等。

 

節慶佳餚 生活常食 蘭嶼的獨特芋料理

  芋是蘭嶼最重要的農糧,烹煮的方式卻極為簡單。過去用野燒的土鍋盛水,放入足夠家人晚餐及隔天早餐數量的芋,低於半滿水,蓋上芋葉一同蒸熟,其上放置飛魚乾或芋柄,煮熟芋後置放悶透,球莖剝皮,搭飛魚乾或調味後的芋柄食用。芋的品種會反映家族成員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口感的鬆軟偏好,也隨家庭需求而轉換品種。蘭嶼的芋料理以水煮芋頭為主,也蒸食新鮮葉柄,不像巴丹有食用乾燥葉柄葉片的習慣。

  遇島上家屋落成和新船下水典禮時,會場也會展示鋪滿屋頂、堆滿大船的芋。典禮前賓主會進行祝禱歌會,吟唱祈求好的靈保佑芋頭生長並堆滿船身,激起滿場熱絡氣氛,不難看出芋在達悟社會的重要地位。

  芋也是蘭嶼最尊貴的佳餚,男人在飛魚季出海捕魚,直至四月慰勞節,婦女製作芋頭糕,捕捉陸蟹搭配軟Q 的芋頭糕,再滴上燻烤豬肉的油脂,即為犒賞男人的慶典美食。摘下的蟹螯吊掛在屋前,是太太體貼丈夫的勳章。芋頭糕必須選用黏性適中的芋頭,公認最適合製作的品種為talaro,但也有人用rakoasoli alaleng 來製作。過去只在四月的螃蟹節(慰勞節)吃得到芋頭糕,如今芋頭糕已成為返鄉或當兵退伍的手路菜,配合小孩喜愛也加入糖份。

 

巴丹芋料理 脫離儀式節慶

  由過去邁向未來巴丹島隨文化的流失,不見芋頭或山藥祭儀的蹤跡。儘管缺乏節慶型的芋頭美食,芋料理涵蓋主菜、配菜、湯、零食與點心,其繁複與美味相當撼動人心。巴丹的乾芋柄做出芋柄燉碎肉,乾芋柄先泡水軟化,切碎後和蒜、小魚、章魚、豬肉及椰奶一起燉煮,奶香鮮味質感細緻,堪稱芋佳餚之最;以芋柄為主,搭配椰奶與香辛料的燉菜,皆是複雜的手工菜式。除此之外,更發展出各種烘焙火候地道的甜食與奶凍。上述芋料理並不講究品種。

  蘭嶼芋品種繁多,烹調單純,芋品種來源地的巴丹島卻與之相反,可能是殖民歷史導致,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等國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老一輩島民嫻熟日語、西語、英語。相對於蘭嶼自日治期的封島隔離,交流速度減緩,保留了傳統文化。交融不同國家的烹調方式創作佳餚美味,想來這豈不是台灣因族群而激盪出美食的縮影?

  戰後的島嶼新生代,早已接納米飯麵食,颱風後也就面臨缺糧困境。芋是兩棲作物,耐熱抗旱,不畏颱風豪雨,具備對抗氣候變遷的潛能。保有多樣芋品種,意味著對作物保有龐大、多元的選擇性。歧異的基因可以增加植物的多元樣貌,以抵禦農作面臨的各種威脅與病蟲害,對於環境變遷有更高的韌性,更可提供更穩定的食物與營養。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