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9 期
 
料理台灣年度論壇 飲食中的文學力
作者:賴郁薇
  文章瀏覽次數:87

飲食裡的文學 林佾華對料理創作的信仰

  身為餐飲人,在林佾華眼裡,文學是情感的文字表達,文字再精練,但凡創作就是「有話想說」,面對真實人生和社會現實後的心情梳理,「閱讀是學習的過程,閱讀是逃離痛苦現實的短暫避風港」,在高壓高勞力密集的精緻餐飲業共作,也是他逃離工作可以休息的一種方式。反而飲食是工作,雖然不抱所謂情懷,卻同樣也是自我表達方式,先有想吃的菜,才有創作,讓人格更完整。

   2024 年,澀Sur- 創作的「獨白」,以艾草燻香和草仔粿,敘述關於信仰、思念、心意的記憶。像林佾華所說,「獨白是一種內在的聲音,可以濃淡,可以調侃,是不說出的情緒。」他創作,澀Sur- 每季菜單概念都是他寫的。同時也是自我表達方式,先有料哩,才有創作,讓人格更完整。

 

文學裡的飲食 洪愛珠對味蕾的誠實閱歷

  相對於林佾華在飲食裡的文學表述,洪愛珠則在文學裡表述飲食。在成為作家前,文學就已是洪愛珠的知己,她認為書寫是種輸出過程,透過精準幹練的文字清楚表達,同時在文學裡擴展生活經驗。

  為知名週刊專欄寫作時,在洪愛珠的設定裡,800 字的篇幅,必須濃縮一道菜、一個意念,和一個場景。至於怎麼下筆?洪愛珠中肯的見解是「寫作從第一句誠實的句子開始」,說自己想說的話,先從切身經驗下筆,所以她從蘆洲老家巷口的切仔麵和滷肉寫起,和這滋味相處大半輩子。累積久了,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飲食是有閱歷的,只吃過一碗蚵仔麵線、和嘗遍兩千碗蚵仔麵線,飲食的見識、歷練和品味當然不同。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