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小時候家裡做店面生意,夏季最喜歡遠地的親朋好友造訪,爸媽會拎回冰涼的汽水請客人喝,那時一定賴在旁邊吵鬧,想盡辦法趕客人早點走,為的是喝上那一口冰涼甜蜜的剩餘汽水,如再舔上客人伴手禮─日製牛奶糖,那種甜美愉悅、幸福滿溢的感覺至今仍滲入心坎深處。

五十年代汽水、牛奶糖添加的天然甜味劑只有蔗糖一種,便宜的冰棒則添加人工甜味劑糖精。自日據時代起,台灣全力發展糖業,鼓勵種

甘蔗,設台糖株式會社(製糖工廠)搾取蔗糖,除直接外銷,也製成鳳梨、蘆筍罐頭外銷賺取巨額外滙,並奠立下台灣工業發展的基礎。

甜味劑可分成天然甜味劑及人工甜味劑。天然甜味劑再分為糖質甜味劑(如蔗糖、乳糖、葡萄糖、果糖、轉化糖、玉米糖漿等)及非糖質甜味劑(如甘草萃、甜菊萃、索馬甜等)。 

糖質甜味劑

1.蔗糖

蔗糖俗稱砂糖,依原料種類之不同,可分為甘蔗糖:以甘蔗為原料所製造的砂糖;甜菜糖:以甜菜為原料所製造的砂糖,二種都是以含砂糖的榨汁液,經精製、濃縮、結晶的製品。砂糖依精製純度分成特砂、二砂、粗砂、細特砂、方糖、霜糖、晶冰糖、金冰糖等糖度約91-99.6%以上,依特性、成本分別用於罐頭、糕餅、甜點、咖啡、茶、果汁等飲料、烹調、餐桌用糖、中藥複方調味等。

2.葡萄糖

葡萄糖可分為葡萄糖,固體、粒狀、粉末、精製及結晶等葡萄糖,粉末葡萄糖直接攝取時,有清涼的感覺,葡萄糖溶液有清淡甜味,配成水溶液達成平衡後甜味較剛溶解時減少,溫度對甜味影響不大,但隨溫度上升甜度稍微減少。

3.玉米糖漿

玉米澱粉溶液利用液化、糖化、轉化等酵素多層次轉換,再分離精製含果糖42%-90%或麥芽糖80%以上的玉米糖漿、高果糖糖漿、麥芽糖糖漿等。

4.蜂蜜

紀元前2,500年古埃及已開始養蜂,視蜂蜜為不老長壽的營養劑,蜂蜜的風味和成分,依原料花的種類、產期、地域等各異,糖質80%佔固形物大部分,大多為葡萄糖和果糖,尚含少量有機酸和芳香成分,無機成分和維生素。

5.其他糖漿甜味劑

包括糖蜜(蔗糖製造時副產品)、楓糖,其含糖量分別為50、66%以上,可視為蔗糖衍生產品,較大的差異是呈現特殊的風味。

非糖質甜味劑

1.索馬甜

索馬甜為原產西非的索馬甜樹上果實的蛋白質甜味成分,甜度約蔗糖的1600~2500倍。

2.甜菊萃

甜菊葉先以水或酒精水溶液萃取後,經濃縮或乾燥得到的濃縮液或粉末,甜度約蔗糖的250-300倍,非發酵性、無熱量,略帶黃色,適合添加在抗菊茶中,只是第一泡茶超甜,第二泡茶起就沒什麼味道。

3.甘草萃

甘草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用途廣泛,有「十方九草」之說,雖說良藥苦口,可是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忍受苦味,甘草萃甜度約蔗糖的200-300倍,所以我認為甘草是中藥複方中最重要的甜味劑,以甜味壓過苦味,使得中藥容易入口;不過其甜味的顯現較遲緩,且有餘味,自古用於醬油或醬、泡菜,有誘發鹹味及隱藏鮮味顯現的功能。

人工甜味劑

1. 糖精

糖精早在1878年就合成出來的,是最老牌的人工甜味劑,根據實驗動物的研究,糖精一度被視為會增加膀胱癌的風險,美國TFDA提案擬禁用,消息一出,造成為數眾多糖尿病患的恐慌及瘋狂搶購囤積;最後逼於民意壓力下,國會未通過這項法案,因此並未被禁用,但產品須加健康警告標語。後來許多研究證實糖精與罹患癌症之間並無相關性,2000年已從疑似致癌物名單剔除,並廢除相關警語規定。可使用在瓜子、蜜餞、碳酸飲料、代糖錠劑及粉末、特殊營養食品等。

2.阿斯巴甜

1965年美國二位學者在和成二肽類胃泌素時沾到手,發現麵包出現強甜味,後來再合成上百種二、三肽,仍以阿斯巴甜最甜,其結構為天門冬胺酸─苯丙胺酸氧化甲基,因後者會影響及基因異常苯丙酮尿症病人的代謝,因此一直到1987年才獲得取可,可說是研發時程、經費耗費最大的食品添加物;甜味約蔗糖的150-250倍,用來添加在飲料、果凍、口香糖、餅乾和烘焙食品的淋醬與餡料,其經加熱會分解並且失去甜味。低卡可樂添加阿斯巴甜,因風味不佳,銷路一直無法打開,後來加入果糖調配風味,在日本銷售量上升至三成以上。

3.紐甜

紐甜是阿斯巴甜的異構化衍生物,不會造成苯丙酮尿症病人的負擔,甜度高居第一,約蔗糖的8,000倍,我國核准使用在各類食品中。

4.醋磺內酯鉀

零卡可樂的甜味劑,甜度約蔗糖的200倍,人體不能消化,所以沒有熱量的負擔,只是單獨使用時呈現化學藥劑糖水的味道。

5.蔗糖素

唯一用蔗糖製造的人工甜味劑,將其中三個氫氧基轉換成三個氯,這樣一來,既無法消化也不能吸收,甜度約蔗糖的600倍,可使用於各類食品中。

6.糖醇類

有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甘露醇、麥芽糖醇、蔗糖醇、異麥芽酮糖醇,用於製造無糖口香糖和糖果,糖醇不易被口腔內細菌代謝,所以會像蔗糖那麼容易導致蛀牙。其產生的熱量每公克僅1.5-3大卡,且吸收和代謝較慢,但糖醇類吃多了會腹瀉,所以食品標示上要加警語。我國目前法定的人工甜味劑共25種,除索馬甜、甜菊萃、甘草萃因經過萃取,須列入此項外,其他尚有環己基(代)磺醯胺鈉、鈣及相關人工甜味劑的衍生物等。

糖質甜味劑的健康問題

含精製蔗糖的飲料、糖果、餅乾吃了令人愉悅,令人滿足,但因化學成分太純,產生高熱量,容易上升血糖,容易誘發蛀牙,過度攝取時造成肥胖,誘發各種代謝群疾病等因素,讓廣大消費者聞〝甜〞色變,一直想追求具甜味卻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代糖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比砂糖來得甜,也較便宜,所以添加在許多食品中,特別是飲料;在大多數北美人的飲食中,果糖已佔到總熱量的810%,果糖雖不會讓血糖飆高,但因轉換脂肪速率比葡萄糖更快,容易造成血脂上升,不利於代謝症候群的防患,已成為美國營養學界亟待解決的另一課題。

人工甜味劑的安全性問題

早期食品添加物的規範十分嚴謹,只要有學者發現會在某一種實驗動物上長腫瘤時,立即禁止使用;可是當要禁用糖精時,美國龐大糖尿病患集體恐慌,想說就是因為嗜〝甜〞如命才會罹患糖尿病,今若禁掉糖精,只能回頭吃喝蔗糖產品,恐怕捱

過一、二年,拚著得膀胱癌(三、四十年?)的危險,搶購囤積糖精,準備長期抗戰。二十幾年下來證實不能僅就一項偶發動物致癌實驗,就此判定某一添加物死刑,糖精因此敗部復活,成為大餐館餐桌上必備的零卡糖包。由此獲得啟示,經完備安全性評估審查通過的法定人工甜味劑只要在法規規範的使用範圍、劑量下添加,基本上是安全的,不用太在意網路上隨處可見整天視食品添加物如寇讎、別有用心人士於人工甜味劑的不實攻擊。

當然也有統計數據顯示,經常食用人工甜味劑的群體,明顯地有較高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症候群疾病風險;相對地也有些統計資料認為,本身已是肥胖人士或是代謝症候群病患才會經常食用人工甜味劑(他們直覺認為,增加代糖使用可讓人不會更胖、不會更不健康),對這些代謝症候危險群的人來說,人工甜味劑畢竟比精製糖是更好的選擇。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當人體感覺到甜味時,就會期待有相對應的熱量吸收,若是沒有時,擾亂到人體的恆定性調節機制,反而會造成脂肪囤積量增加,提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疾病風險等副作用。上述那麼多互相矛盾的論調,究竟何者為是?其實只要不過量,消費大眾盡可高高興興享用含各類人工甜味劑食品,再依攝取後自己身體是否產生愉悅、歡欣的感覺和反應,來作出最合適的選擇。

在日常生活飲食中,糖類(如蔗糖、砂糖、白糖、冰糖及紅糖等)係不可或缺的成份。享用摻有糖類原料的甜食,除了可以提供人體能量的來源,更能使人享受到較佳的口感及獲得身心的滿足及愉悅感,甚至產生類似物質成癮的效果;也因此市面上販售的甜食或加糖的飲料、冰品琳瑯滿目,而消費者對於此類食品更是情有獨鍾。

  傳統上,甜食中添加的糖類,譬如白糖、紅糖及冰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其加工原料均為甘蔗或甜菜,只是加工的方式不盡相同。至於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白砂糖及冰糖的蔗糖含量幾近100%,成分除了蔗糖和水外,幾乎不含任何營養素;相對的紅(黑)糖的蔗糖含量較低,成分中還含有鈣、鉀、鎂、鐵等礦物質、有機物及維他命,營養價值相對較高。除了含有蔗糖成份的糖類,市面上常見的天然糖類還有果糖。果糖存在於水果與蜂蜜等食物中,其甜度為所有天然糖類中最高,約為蔗糖的1.7倍。不過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果糖,譬如遍佈各地的手搖杯店經常使用的糖類,並不是純果糖,而係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高果糖玉米糖漿係由玉米澱粉經由酵素水解、轉化後形成不同果糖濃度的糖漿,以HFCS55為例,其中有55%係果糖,45%則是葡萄糖,兩者皆以單醣的形式存於糖漿中,與蔗糖中以雙醣型式鍵結的果糖與葡萄糖相較,雖然成份比例類似,但鍵結方式並不相同,不過兩者在體內的代謝並無明顯的不同。
 
  甜食對於人體雖然具有一定的益處,但食用過多甜食卻也可能導致人體熱量攝取過多、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及發炎反應,進而引起肥胖及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另外在不同糖類中,葡萄糖可以直接利用,果糖則會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三酸甘油酯,進而在肝臟形成脂肪堆積。此外果糖在肝臟代謝過程中還會產生黃嘌呤,最後形成尿酸。因此,攝食過多的果糖會讓身體脂質代謝異常,並增加痛風及脂肪肝的風險。
 
  由於食用過多的糖類對於人體健康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市面上其他糖類的替代品就應運而生,這也就是所謂的甜味劑(sweeteners)。甜味劑指的是可以賦予食品甜味,提高食品品質,滿足人們對於食品需求的食物添加劑;甜味劑的甜度多半遠高於蔗糖,因此使用極少量的甜味劑就可以達成調味的目的。另外由於甜味劑使用的量少,所以在食品法規中並不是以食品原料管理,而係以食品添加物列管。
 
  甜味劑又可以分為天然萃取及人工合成的甜味劑,目前國內可以使用的天然甜味劑包括甘草素、甘草萃(用水萃取有效成分後乾燥之物)、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麥芽糖醇、乳糖醇、甜菊醣苷、索馬甜、及赤藻糖醇等。以甘草素為例,該物質萃取自甘草,甜度是砂糖的100倍,具有持續性的甜味但容易令人生膩。甘草素與砂糖併用有助其甜味的發揮,與鹽相佐則有緩和鹹味的作用,故常用於調味醬油以及酸梅。

另外麥芽糖醇、山梨糖醇及木糖醇,這些糖醇類甜味劑的甜度只有蔗糖的60%-90%,熱量也較蔗糖低,且人體可以直接代謝,不須經過胰島素輔助之生理反應即可吸收。另外因為其代謝速度慢,所以對血糖濃度影響不大,所以常添加於口香糖、喉糖,或用於蛋糕及巧克力的濕潤調整劑。

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屬於化學製品,俗稱「代糖」,顧名思義並非真正的糖類,其熱量很低,是肥胖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一大福音。目前在國內准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劑包括糖精(saccharin)、糖精鈉鹽、阿斯巴甜(aspartame)、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鹽(又稱「甜精」,cyclamate)、紐甜及蔗糖素等,常作為飲料、糖果、酸梅、蜜餞及堅果等食品的甜味劑,與砂糖併用時有加乘甜味的效果。近年來這類不具營養價值的人工甜味劑,常被添加於低熱量飲料作為其甜味來源,或製成糖包及特殊營養食品的甜味劑,主要的使用對象為必須限制攝取醣類的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另外代糖也可代替糖類成分,以減少蛀牙的發生。

 人工合成的甜味劑雖然使用廣泛,不過因其為人工合成的產品,因此對於其安全性的質疑一直未曾間斷。在1960及1970年代,國外曾有動物的毒性實驗,發現以高劑量的糖精與甜精餵食老鼠後,老鼠罹患膀胱癌的比率會增加。雖然人與老鼠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不過此研究結果經報導後,美國及加拿大等國家一度建議禁止使用糖精與甜精,而此一研究結果在消費者之中也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不過後來有學者批評前述研究給予實驗老鼠的餵食劑量比起正常人的食用量高出上百倍,而後續的其他研究更出現相反的結果,顯示食用糖精或甜精與老鼠罹癌並無直接相關,因此美國FDA在1991年重新開放使用糖精;但基於可能促進腫瘤生長的疑慮,仍禁止使用甜精。不過世界上仍有超過50多個國家,包括加拿大及我國,並不同意美國的作法,因此仍准用甜精。國內目前對於糖精與甜精的規範,限制兩種甜味劑僅只可使用於瓜子、蜜餞、碳酸飲料、代糖錠劑及粉末中,且其使用量皆有嚴格的規範。

除了糖精與甜精,阿斯巴甜也是經常被人詬病的一種人工合成甜味劑。阿斯巴甜係由天門冬胺酸和苯丙胺酸組成,甜度為蔗糖的150-250倍,為廣泛使用的一種甜味劑。阿斯巴甜曾被認為可能與美國罹患腦瘤人數增加有關,另外以往也有動物毒性實驗發現餵食高劑量阿斯巴甜的老鼠較容易罹患淋巴瘤及白血病。不過由於動物食驗餵食的阿斯巴甜含量相當於人類每日喝8~2,083罐汽水的攝取量,而之後美國癌症學院(NCI)分析50萬人口的流行病學統計資料並未發現飲用含阿斯巴甜飲料與淋巴瘤及白血病間有任何關聯,且其他資料也未證實食用阿斯巴甜與腦瘤的發展有關聯性,因此科學家認為之前的動物實驗結果並不足採信。雖然阿斯巴甜並不會致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巴甜並不適合缺乏代謝苯丙胺酸酵素的「苯酮尿症」遺傳性病人食用,因此除了食品包裝上會標示警語外,本身患有苯酮尿症者更不能食用含阿斯巴甜此種甜味劑的食品。

雖然人工合成甜味劑導致癌症的風險,基本上很低、甚或不存在,不過近來有些研究發現,使用代糖可能與體重、代謝症候群或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至於其原因可能包括(1)使用代糖會讓食用者的心理產生鬆懈,因而增加攝取其他甜食或熱量的來源;(2)使用代糖可能會改變消費者的味覺,因此增加較甜水果的攝取量,並減少對於蔬菜的攝食量;(3)使用代糖後可能會增加對於其他甜食的渴望;(4)使用代糖後人的身體及大腦可能接收到錯誤訊息而誤以為已吃飽,甚至會分泌更多胰島素、造成脂肪在體內堆積。另外在動物實驗也發現,如果先給予老鼠靜脈注射古柯鹼,之後再給予古柯鹼或糖精,較多的老鼠居然選擇糖精,顯示糖精也可能有成癮性。

根據上述的說明,無論是天然的糖類或是甜味劑,如果使用不當都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傷害,因此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飲食應保持均衡,多多攝取蔬果,並減少使用含過量糖份或甜味劑的相關產品,這樣就能在享受甜食的同時,也能確保身心的健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