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18 期
 
黑就是美 ─ 靈魂食物 (Soulfood)
作者:蘇恒安
  文章瀏覽次數:6058

 黑人因在台灣向來是稀有族群,以致國人對他們的了解極為有限,即使對在全球黑人中享有較優勢地位的美國黑人,也不外乎是運動、搖滾樂,或饒舌樂等極具動感的特殊才華。但在美國的這些看似有自信的另類黑人,其另類的代價卻是令人難能想像。對此,我認為他們在上個世紀60年代所發起「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 的系列自覺運動,具有極深遠的關聯性;其中,同此時期發展成形的靈魂食物 (soulfood),更值得觀察。靈魂與食物到底有何交集,確實耐人尋味。

既然是靈魂與食物的複合概念,靈魂食物定指涉有黑人的深刻心靈創傷經歷,與他們如何由食物獲得精神慰藉。對此議題,以下探討先從當今靈魂食物的字義解釋開始,再由三個重要影響層面,依序由較大尺度的社會壓迫史,繼而觸及個人家庭與家族的心靈受創與飲食療癒,再由此擴及到社區、族群的正當化集體飲食行動。接著則以當代「飲食叛逆」議題,來看待此集體行動後,被同質化的飲食同流合污現象,與後續再覺醒的「新靈魂食物」行動。不過,探討之前,請先參酌下圖一的概念全景,俾助理解。
 
 
何謂「靈魂食物」
靈魂食物其實是種民族融合菜,係源自非洲黑人的秋葵、核果、種子、豆類等原生種食物,夾雜了歐洲殖民者自美洲新大陸帶至非洲的玉米、花生、辣椒、番茄等外來種食物,最後在美國本土黑人社區中發展出以玉米、豬肉為主的飲食內容,最重要的象徵食物是:玉米粉、燻豬肉、糖蜜 (即所謂 3Ms [三項食物字首為 M])。其他尚有:玉米類,如玉米粥、玉米餅、玉米麵包;豬肉類,如豬腸子 (chitterling)、豬腳、豬背膘;葉菜類,如芥菜葉;豆類,如黑眼豆;及野莓類。如此的飲食內容,係經以下三影響層面的洗禮過程而成。
歷史/社會層面 ─ 黑色的離散、再離散
當今在美國黑人的存在事實,其實是一連串歷史作弄的無奈結果。美國黑人祖先最早來自西部非洲部落,因時處15世紀興盛的殖民主義,於是在西班牙為主的歐洲列強奴隸制度下,受迫轉賣至新大陸的中、南美洲一帶,黑奴宿命從此展開。此時此地,歐洲白人、非洲黑人,與美洲印地安人,開始有了混血過程,生產出一代又一代操混雜口音、非正統語言的克里歐人 (creole)。這些克里歐人之後又隨新進非洲黑奴,由現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及路易斯安娜州紐奧爾良兩路進入北美洲。獨立建國後的美國,這些不同來路、不同血統的黑奴主要分布在南部各州,從事農業生產工作。1860年代起,黑奴制度雖經正式解放,南方黑人卻仍受隔離政策 (Jim Crow Laws) 歧視所苦,於是紛紛轉往北方以紐約、芝加哥為主的工業大城,尋找生存機會。美國黑人經這齣現稱作大遷徙 (Great Migration) 的行動劇後,原本南方簡單平凡的日常飲食,在大都會反而得以懷鄉食物之姿,在黑人社區自營的小餐館中獲得再現機會,只是此時的餐食內容形式已不同於南方原有的樸實風貌 (參圖1)。然而,持續的種族歧視沉疴,並不因北方黑人人口急遽增加而獲得正視,這也因此激發出1960年代後以喚醒黑人價值為訴求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 (Harlem Renaissance;或叫「新黑人文藝復興」)。「黑色力量」(Black Power) 與「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 就是當下的時代口號。只是,外在嘎響的呼喊口號,主要動力其實是來自黑人的家庭廚房中。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