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1 期
 
老雪花齋的傳奇
作者:林明德
  文章瀏覽次數:5426

 一、前言

1970年代,我從中文學界跨入民俗藝術領域,親自踏查過臺、澎、金、馬各地區,挖掘數十家百年老店。面對每家老店無不以肅穆的心情,誠摯的叩訪,從而探索其豐饒多元的底蘊。其中以糕餅老店印象最為深刻,例如:澎湖‧盛興(1864~)、士林‧郭元益(1867~)、臺南‧萬川(1871~)、鹿港‧玉珍齋(1877~)、高雄‧舊振南(1890~)、豐原‧老雪花齋(1900~)、基隆‧連珍(1912~)等,它們大多位於聚落中心或信仰圈內,集歲時節慶、生命禮俗、諸神佛誕與日常生活糕餅於一店,可說是臺灣飲食文化史,甚至是臺灣發展史不容忽視的「存在」。
這裡,特別以豐原‧老雪花齋為對象,探索其多元內涵。
豐原,平埔族岸裡社稱為葫蘆墩,北邊有大甲溪橫亙,清代在境內開鑿水圳,灌溉千里土地。日治時代在葫蘆墩試種改良的蓬萊米成功,因品質優良,便以「豐原」取代舊名,而蓬萊米亦成為獻給天皇的御用米。
當時日本政府在豐原發展漆器與糕餅兩類產業,原因是豐原為東勢、八仙兩大林場木材集散地,又規劃為培植漆器製作中心,因此日人聚集。麵粉工廠的設置,促進糕餅業的生機,也開發許多和式餅,同時配合慈濟宮(1805~)信仰圈與歲時節慶製作系列糕餅,是以,中正路糕餅店林立,有餅街之稱。然而開風氣的關鍵人物,恐怕非呂水莫屬了。
 
二、開風氣之先
(一)呂水的傳奇故事
呂水,外號阿水伯、龜仔水,清光緒5年(1879)生於臺中縣神岡三角仔。幼年家境窮困,他身為老大,為了貼補家用,十二歲就到市場批發花生糖、甜餅等,沿街叫賣。十三歲,邂逅福建汀州隻身來臺的料理師傅陳促,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之交,呂水稱他為促叔。每當賣完花生糖,他會趁空跑到促叔餐廳幫忙洗碗。有一次,促叔生了一場大病,呂水主動照顧他一個月。促叔心存感激,又欣賞他的勤奮,決定收他為徒弟,傳授一身廚藝。
陳促廚藝屬於廣東汕頭料理,呂水三年學徒生涯,促叔悉心傳授,包括拿手絕活的汕頭甜點。十七歲,呂水遇到一段機緣。豐原仕紳陳德全,是位大米商,人稱德全伯,交際廣闊,每天文人雅士盈門,為了招待賓客,便聘呂水為廚師。阿水伯很爭氣,以汕頭料理加上甜點征服賓客的味蕾,獲得德全伯相當的器重,突破主僕關係成為知己之交。這時,阿水伯內心泛起一個夢想:開一家糕餅店。
光緒26年(1900),德全伯為了幫呂水圓夢,特別邀請六位頗具名氣的秀才來品嚐呂水的手路菜,酒酣耳熱之際,大家吟詩作對,並以一副「花香天下中秋桂,雪映莊前臘月梅。」嵌字聯做為未來糕餅店名―桂梅齋。沒想到名書法家劉曉邨突然靈感揮毫,寫下詩意盎然的「雪花齋」三個字,讓秀才們拍案叫絕,成為新店命名的一段佳話。這年,呂水二十一歲,正式在中正路開店營業,可惜三年後宣告歇業。
阿水伯為了養家與紀念促叔,在富春街開設「梅春香酒樓」一展好廚藝。但在日治時代,物資缺乏,大眾消費能力較低,苦撐兩年,祇有賠錢收攤一途。
這些年,阿水伯經歷坎坷連連的人生:入贅林家、婚變、帶著兩個女兒生活、歇業。
他的好手藝受到賞識,被「豐原家政女學校」敦聘為料理講師。他憑經驗授課,風評甚佳。明治40年(1908),臺灣鐵路臺中車站完工,為恭迎天皇裕仁之弟戴仁親王來臺主持剪綵儀式,霧峰林獻堂捐地建造臺中公園,還準備設宴款待,豐原家政女學校校長特別推薦阿水伯為晚宴總主廚。他的廚藝通過層層關卡,讓嘉賓臉上綻放滿意的笑容。可是卻忽略了最後一道甜點―蛋糕。事在緊急,他急中生智,將鴨蛋、麵粉攪拌均勻,擺在蒸籠上,清蒸成蛋糕狀,於上下兩層蛋糕之間,鋪上紅蔥頭、碎肉、筍丁拌炒過的餡料,這種創意的鹹蛋糕,蛋香洋溢、清淡可口,甚獲親王的稱讚,當下御賞二十元。阿水伯的鹹蛋糕,騰傳一時。
1919年,與十七歲的連阿完結婚,育有六男五女。為了養家餬口,阿水伯決定重操舊業,大正10年(1921),雪花齋餅行在中正路上開張。大正十四年(1925),他參加日本政府舉辦的「臺灣區糕餅展」,以「雪花餅」、「冰沙餅」雙雙榮獲銅牌,一時聲名大噪。
經過多次的考驗,在在證明阿水伯的糕餅技藝,並打造了金字招牌,慈濟宮前的「雪花齋」,顧客盈門。阿水伯樂善好施,行有餘力擔任里長,熱心推動民俗活動,重振「豐原集成軒音樂部」。
諺語云:「樹大分枝,人大分家。」1959年,呂水決定將中正路200號「雪花齋」本舖交給長子賢明、次子坤培經營。自己帶著老三嵩山、老五松吉與老六吉雄,在中正路212巷一號,另立「老雪花齋」,那時他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家。1968年,呂嵩山創立「菊花齋」(2007年,其子呂柏宗改為「呂氏柏記雪花齋」)。同年,阿水伯仙逝,享年八十九歲。
 
(二)「無理由」的呂松吉
呂松吉(1942~),是阿水伯的老來子,排行第五。小學時,目睹中秋佳節全家忙碌作月餅,便主動投入揉麵包餡。畢業後,考進豐原高商初中部,喜歡繪畫,曾獲全省美展第八名。十四歲,因體弱又胃下垂,決定習武,沒想到讓他既克服病痛,也練就一身鷹爪功,成為南宗少林俗派第八代掌門人(1972~)。高中就讀省立臺中二中,因不習慣制式教育,一年後輟學,前往霧峰中央影業公司製片廠,跟隨趙怡胤組長學素描與美工設計。適逢分家,「老雪花齋」亟需人手,他毅然決然返回豐原,跟在老父身旁學習糕餅的技術,那年,他十七歲。
1961年,呂松吉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正式升為師傅,並且用心於經營之道。1963年,與劉阿糸(1946~)結婚,接著當兵。二十六歲,阿水伯逝世。1969年,他成為「老雪花齋」當家,積極思考傳統糕餅的轉型。1973年,他親自烘烤糕餅,參加「中華民國臺灣區第一屆糕餅麵食展覽會」,將父親命名的「雪花餅」(綠豆椪)改為「雪花月餅」,榮獲第一名,從此成為「地方名產」的代表。
他曾向叔父呂慶和學習麵雕(看牲、賞桌),經過改良後,別樹一幟,在各大型廟會、醮典展示,深受好評。1984年,豐原舉行「祈安三獻醮」,他應邀展出「山海眾生」之龍、虎、魚、蝦、鳥等麵雕,造型栩栩如生,其中的「龍」獲得第一名,一時震撼麵雕界。1993年,臺中縣文化中心特別舉辦了「呂松吉麵雕技藝展」以肯定他的造詣。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