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2 期
 
每一尾都吃得安心 自然養殖的印尼生態蝦
作者:趙敏夙
  文章瀏覽次數:8578

 相信不少人與我有相同的經驗,每回參加喜宴,清蒸白蝦是桌菜上必備佳餚,但每次挾起白蝦,總感到一絲絲失落,雖然它的滋味鮮美,但總比不上草蝦,蒸熟之後,紅通通地,甜度比白蝦更高,肉質飽滿緊實,彈牙有活力。台灣曾經是草蝦王國,但是,現在草蝦王國的光環不再,反而激發台商前進海洋資源更豐富的東南亞,在印尼建立生態蝦(eco-shrimp)的灘頭堡。

 
印尼 傳統古法養蝦   
 
花了十多個鐘頭,換了三班飛機終於抵達了印尼北婆羅洲的根島(Tarakan),這是一趟生態草蝦之旅,台灣企業,日本商社與印尼華僑共同經營的水產事業MMA(Pt. Mustika Minanusa Aurora),利用海水,潮汐,以天然方式野放草蝦,並且遍植紅樹林,形成一個共生共榮共好的食物鏈。
 
從根島的港口出發,搭快艇乘浪而行,風浪濺起水花,約莫半個小時,接近一座小島,船速減慢,駛進一片靜謐的內海,周圍環繞著水生植物紅樹林,枝葉繁盛,形成一座水上森林,只聞蟲鳴鳥叫,罕見人煙,下船後,沿路泥濘,紅樹林的氣根盤繞,抵達蝦塘之後,豁然開朗,天光水影,水下正是孕育草蝦的溫床。 
 
純樸的印尼漁民們在海上的無人島上開闢蝦塘,施放蝦苗,每逢初一十五漲潮時,漁民潛入水中,打開連接蝦塘與大海的閘門,把海水引入蝦塘,滾滾海水湧入,經過紅樹林的淨化,帶進豐富的浮游生物,是草蝦最好的食物。天然粗放養殖,讓每隻草蝦都有足夠的糧食,根本不用餵飼料,就能達到每隻長度十五公分以上,每隻重量四十克以上,精壯肥美。
 
清晨漁船進港,帶來了滿滿的草蝦,這是漁民一夜無眠辛苦換來的成果,因為草蝦是底棲類的生物,習性喜好深夜從蝦塘泥土裡翻出來覓食,漁民於是在蝦塘旁築高架屋為家,黑夜收蝦,數量特別多,清晨再送到港口。
 
現撈的新鮮草蝦,每一隻都黑得發亮,難怪英文名字喚它們Black Tiger Shrimp,草蝦身上有著深黑斑紋,煮熟之後會變成深紅,握在手中,圓滑飽滿,外殼硬朗,蝦頭與蝦身緊緊相連,肢體俱全,証明是健康的草蝦。
 
 
現代生態美食  
 
看似傳統粗放養殖的草蝦,其實正符合現代生態保育與食品安全的飲食潮流,一般集約式養殖,一平方米的水域約可輕鬆收成150隻蝦,但粗放養殖的草蝦,同樣的水域約只能收成2隻,相差甚遠。但集約養殖必須投放飼料,營養劑,甚至是抗生素才能維持高收成率,相反地,粗放養殖的草蝦,無須飼料由蝦自然採食,也能長得結實肥美,雖然收成率低,但每一尾都讓人吃得安心。
 
印尼被譽為千島之國,海域廣大蝦種多,拜訪漁村,可以看到從外海捕撈的野生斑節蝦,美麗多彩,浪漫的粉紅蝦(Sea Pink),黑得發亮的草蝦(Sea Tiger),還有海黃蝦Sea Yellow海棕蝦 Sea Brown與海白蝦 Sea White等。但大海的資源並取之不盡,過度濫捕有可能導致自然資源嚴重匱乏,因此,印尼從1973年就成立了國家水產局,專門研究蝦類育種,養殖,生長環境,在各地廣設示範蝦塘。
 
草蝦的起源是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細微蝦苗,蝦苗場就像一座設備精良的育嬰室,從外海捕撈回來的野生母蝦,約莫半個手臂長,又大又長,在工作人員的照顧之下,提供母蝦所需的營養,好讓母蝦繁殖蝦苗,在此期間工作人員,為了培育蝦苗,要做水質分析,微生物測試,病毒檢疫,養出健康的蝦苗,再放養至蝦塘中,粗放三個月後,才會長大成蝦。
 
紅樹林是最理想的養蝦場,台,日,印尼合作在根島培育的草蝦,就是獲得各界肯定的生態養殖法,多年來不僅收成精壯的草蝦,也復育了12萬株紅樹林,在2009年曾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表揚,印尼總統也曾於2010年頒布環境保護獎,鼓勵這項生生不息的永續產業。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