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3 期
 
桃園客家飲食的民俗元素
作者:林明德
  文章瀏覽次數:2718

民俗,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習俗,包括生活習俗、社會習俗與信仰習俗等。當中,飲食文化雖然屬於生活習俗,卻也關涉到社會、信仰習俗,而且影響深遠,可說是民俗的重要環節。

桃園族群多元,原住民、河洛、客家與後住民,多音交響,形成多元文化,飲食更是多采多姿,本文特就飲食進行探索。

客家族群到臺灣,墾磽瘠,建家園,千辛萬苦,逐漸形成簡樸的性格,不鋪張浪費,因此客家菜都是以簡單製作、方便保存為目的,其口味是鹹、香、肥。不過,菜色雖然簡單,卻能釋出獨特的味道,例如:鹹菜湯、伏菜湯、菜脯蛋……等。鍾肇政先生曾提供一道私房菜叫酸菜炒肉絲,是將豬肉絲、蒜頭及酸菜切片放在一起炒,非常爽口、下飯。在客家料理中,醬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一種叫桔醬,是用來沾五花肉最好的醬料,酸中帶甜,非常開胃。至於「伏菜」,料理方式是用五花肉切片煮湯,那種味外味,令人痴迷。客家有首山歌云:

        封雞、封肉名聲好,不如豬肉半肥瘦。
        十七、十八名聲好,不如阿妹二十多。
意思是說客家的五花肉,好吃名聞遐邇,超過封雞與封肉。
   
 
客家族群因歲時節慶、生命禮俗而逐漸發展出來的飲食,十分琳瑯滿目。客家人年節常吃的粄(粿),是用米磨粉做成的(在美濃地區稱為手帕粄),有甜粄、發粄、菜包、喜粄等。喜粄主要是用來祭拜祖先,外表與發粄相類似。粄條米,是用米去磨,甜粄以糯米做成,發粄用在來米。
 
正月吃的粄叫正月粄,是用紅粄、發粄做成的。清明節吃的是艾粄,外皮會加入野生的艾草,內餡是菜脯、蝦米、豬肉,炒過後包起來即是「艾粄」,也有內餡包甜的。
 
端午節客家人吃的菜,主要是「粄粽」(水晶粽),裡面包著豬肉、蘿蔔、豆腐干、蝦米等,是用較硬的米漿做成的。也有客家肉粽,餡料要先炒過再包在糯米中,放置鍋裡蒸熟。
 
中元節有紅粄,印模為龜形,故有紅龜之稱。在客家莊最特別的是印模中有壽桃,象徵福祿,主要用於祭拜。
 
冬至,客家人稱為補冬,要圍爐吃湯圓。另外一種叫做「糍粑」(麻糬),紅、白兩事必備,也是最大眾化的食品,吃法很簡單,以前是糯米用石磨磨碎(現在用機器攪碎)再用大鍋蒸熟,沾上花生粉、糖即可食用。
   
客家飲食大概以這些為基底,再加以整合、研發成為食譜,例如:清香樓、珍香飲食店、老頭擺與桐花等。
 
(一) 百年老店清香樓
根據臺灣文學大老鍾肇政先生的回憶,兒時的龍潭街除了沿街叫賣的攤販小吃外,只有兩家餐廳,一是東海樓,一為清香樓。但物換星移,東海樓已成過眼雲煙,而清香樓則屹立龍潭,成為最具歷史意義的客家老餐館。
 
清香樓由曾清源創立於大正初年(1912~),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歲月。日治時代,是龍潭人大宴小酌的最佳去處,地方上的鄉紳、政要絡繹不絕。對當時龍潭人來說,能在「清香樓」設宴是一件頗有面子的事。
 
目前「清香樓」由第二代曾永松接手,店中以客家家常料理為主,也受理筵席包辦、便當訂做、到府外燴等服務。店中的擺設與一般餐館並無明顯的區別,導致外地人或新一代龍潭人,無從了解該店的輝煌歷史。但「清香樓」的豐富菜色與實惠價格是有口皆碑的。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