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萬物生機蓬勃。祈 餐飲同業們都能生意興隆、順利如意!
應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及雜誌社總編輯之邀,撰寫個人專欄,能在此精心且專業的<料理 台灣>雜誌上野人獻曝,誠屬十分的榮幸。希望能略盡棉薄之力,與同業們分享成果、共同學習、相互成長。
近年來,無論是食品、餐飲、烘焙業,首要關注的食品安全議題,尤其是政府的法令規定與採取的作法,影響產業發展甚鉅。在這有限的篇幅中,茲以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去年底發表,預計將於105年度開始稽查的【澱粉及其製造場所聯稽計畫】,其中規劃稽查的品項包含:玉米澱粉、甘薯澱粉、樹薯澱粉等各種澱粉,並鎖定國內澱粉製造及輸入業者,針對原料來源、食品添加物使用、產品標示及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符合性等進行稽查。同時對於液蛋及夜市攤商所使用食材原料與醬料、網路販售的食品,都要稽查源頭供應商的製造加工及調配場所。
同期食安辦公室發佈:芽菜及生鮮截切蔬果等的執行成果。從成果報告中-農委會聯合地方政府至批發市場、農民團體芽菜生產場所及集貨包裝場;並由衛福部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到大賣場、量販店、生鮮超市及網路銷售等地點,抽驗市售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苜蓿芽等芽菜類產品,並當場要求業者限期改善或回收。
姑不論在抽查過程中,有否標準上議論之處。筆者仍樂見政府對原材料供應源頭的檢驗與控管,這對生產鏈末端的使用者、消費者,都是正面且助益產業發展的提升。也更樂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把關,能有跨部會的組織與實際的行動作為,這將有效的降低經營者的風險。
我常與同仁幹部們勉勵,對於政府每次的稽查都視為,多一個人或單位做各項的檢驗與把關,是替自家產品的可信賴度加分。我更認為現階段負責任的企業,要將「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兩個功能,完整組織且具體執行。目前南僑已全面推動並鞏固組織功能,此部分的心得,將來有機會也很願意和同業分享。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