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高價位的「美食」好奇。好奇原因有三:一是美食一定要高價位嗎?二是高價位就一定是美食嗎?三是更根本的問題,美食等同好吃嗎?我想很多好吃的讀者大概都跟我一樣,有以上這三個「小哉問」。
翻閱過去25期「料理・台灣」所刊載介紹的各種在地料理或國際料理(如義、法、日、亞洲各國菜系),看來也都重「美」、「好吃」而不重「價」;美與好的指標包括食材、口味、營養、健康、視覺、擺設和服務等。在過去的許多圖文並茂報導中,也從未給讀者一個印象:所有「美、好」指標正面的加起來就一定得「貴」!好吃的美食其實不必然要從高價的貴料理來尋找。其中第三期專題是拆解米其林密碼,就是最好的註解,有一段話很引我共鳴,「難道今日米其林最需要的加持捧場,不再是來自數百萬想一家好吃餐廳的消費者了,而是那些寥寥少數的明星廚師?」
我相信米其林「指南」講究美食,但它也明顯告訴世人,能享美食大概只是那些傳統富有或新富的饕客,換句話說只是能花大錢的貴族闊佬,而非想吃、愛吃,也欣賞吃的一般食家。有意思的是,我看過一部米其林餐廳的紀錄片,給我的印象卻是得星的餐廳或主廚相當過於重「加工」或「手法」,讓人不知其美味來自什麼食材,神秘的「合成」反而成為「美食」要素。當然,工多也就價高,但這是我們想要的美食嗎?又如果說不出來自己吃什麼,那不也拉遠了人與食物和料理的心理距離?
月前我收到一家五星級飯店的「法式御膳酒會」DM,午餐價5,800元、晚餐價10,800元 (再加一成服務費),看了菜單雖令人心動,但這種高價卻不禁讓我卻步。因為心想一定要吃一萬台幣以上的一客晚餐才是享受美食嗎?這種貴美食,真的好吃嗎?是享美食?還是炫地位?
台灣最近一則電視新聞報導說,九位食客到一家強調空運生鮮食材的無菜單日式料理店吃一頓晚餐,帳單送上來是台幣12萬多,平均一人1萬3千元。顧客不滿、不肯付錢,結果鬧到上新聞。主廚兼老闆辯說,客人自己說價錢沒問題,又有單價為證,認為是客人耍賴。這個案確實讓我難理解,這幾位客人真的不知道這家料理店的價碼嗎?又為什麼不先說每人的預算多少?無菜單並非無價位。若不先問價,就享食,風險就難免。聽說這個公案結果以打折了事,我也覺得很離譜,也納悶,吃得貴,卻鬧糾紛,怎麼可能說吃得好呢?
但話說回來,我也不贊成把台灣美食只侷限或一昧矮化到廉價的夜市小吃。台灣要有美食,更應該要有欣賞美食的口味和文化,不能俗氣到把拉抬價位視為才有美食品味。可不可以請有心的餐飲業和廚師方家來建立可造福好吃食客的「中道美食」?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