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6 期
 
你吃的不是美食,而是文化 「台北發生」
作者:李彝孫
  文章瀏覽次數:4757

呈現台北風格的文創空間

  「哥吃的不是美食,是文化!」採訪到深夜,「台北發生」創辦人張戌誼在暢談創店理想之後,又招待了一碗店裡的招牌「犇向桃源街」:「乾溼分離」吃法的牛肉麵。麵上,在傳統口味的牛腱旁邊,是煎得恰到好處的牛排,卻也不顯突兀。

 
  佐以蝦捲、臭豆腐、鹹酥雞組合成的炸物拼盤「寶島炸遍集團」,牛排、夜市小吃,邊啖肉邊喝紅酒,邊思索台北發生的創辦理念,心情的複雜,就跟當下嘴裡的食物一樣。
 
  我猜,張戌誼受訪時未說出口的的潛台詞,可能會是:「姐賣的不只是美食,還是一種文化危機感!」
 
  「台北發生」位於內湖街上,羅青以正、草、篆、隸四種字體書寫、裝飾的門面玄關相當氣派,但吸引我的卻是門邊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長髮美女。這位衣著刻意凸顯身材、散發冷豔特質的美眉,看得出來是精心挑選過的模特兒。
 
  而這位摩登美女在帶位的同時,對著花錢買授權放大的古畫,竟還能幫你講上一段餐廳本季主題:南唐韓熙載夜宴圖掌故,你在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暈陶陶中,對這間餐廳的細膩可能又多了解幾分。
 
  「為什麼是台北發生,不是上海發生?」張戌誼早年是媒體人,在上海待了近十年後,回台北開「台北發生」,於是,我開門見山問了這個問題。
 
  她曾經是上海當代藝術館首席執行官、上海證大集團九間堂十樂會苑總經理、上海新天地 Pavillon by Costes Paris 總經理、上海國際藝術精品展覽會首席代表,坦言自己確實有想過開一間「上海發生」,「但生長在台灣,還是想為台灣做一點事,想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了解台灣。」這是張戌誼開這間餐廳的初衷。
 
  只用「餐廳」來形容這個空間,張戌誼一定不樂意。在她的定義裡,台北發生是結合「傳媒」與「策展」的獨特營運模式,以「台北風格」為主題,跨界藝術、設計、時尚、音樂、舞蹈、飲食文化等生活面向。
 
 
典故新詮 從料理一窺中華文化
 
  「那什麼是台北風格?」我追問。張戌誼給了「多元、雜異」的形容。
 
  「你不覺得台灣是一個壓縮,再解壓縮,然後能釋放出極大能量的過程嗎?」張戌誼又給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形容。她認為,台灣的載體很小,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但上面承載了兩千三百多萬人,無論文化、政治,或國際關係角力,都在這個島上激出矛盾、激出熱情?
 
  「這個地球上,會寫象徵中華文化傳統的繁體字,可能就剩下這個島上的兩千多萬人口,有時候想想,會讓人覺得難過得想哭。」或許就是這股孤臣孽子的心情,讓「台北發生」出線,而非「上海發生」。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