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7 期
 
翻轉美食廣場的重要戰役─微風台北車站
作者:洪麗君
  文章瀏覽次數:3331

  每日人流量超過五十萬、位處五鐵共構、觀光客聚集的微風台北車站,時尚簡明的黑白棋盤大廳、特色知名的伴手禮林立、人氣排隊美食比鄰而居,是全台最大的食尚伴手禮中心。其實,十年前的台北車站不是這樣的,故事要從2006年的一場ROT案說起。

 

  為了鼓勵民間投資公共建設,台鐵2006年邀集六、七家廠商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針對台北車站進行ROT案競標。ROT (Reconstruction Operation Transfer)意指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予以擴建、整建、重建後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當年,除了微風廣場參與競標之外,另有爭鮮集團,新聞媒體並戲稱這是場「微風王子與爭鮮公主」的戰爭,只是最後由王子取得營運權,也為微風廣場開啟了璀璨事業的十年。
 
 
台灣食尚元素的領航者 全台第一個「驛站商場」
 
  以打造精品百貨、食尚超市著稱的微風廣場,善於將日常生活與時尚進行結合,微風台北車站二樓自2007年10月開始試賣、2008年1月正式開幕以來,就以「庶民食尚」作為品牌標幟,將黯淡無光的台北車站百貨商場翻轉成人潮錢潮聚集的食尚中心,到底微風是怎麼辦到的?
 
  擁有二十幾年百貨商場實戰經驗、在微風任職九年的微風台北車站店長劉文茂表示,除了車站型商場的定位明確、單一業種的營運策略、口字型動線的規劃精準、庶民美食的百貨規格等之外,經營者的獨到眼光、求新求變的態度,才是此ROT案致勝的關鍵。微風現任董事長廖鎮漢及日籍總經理岡一郎,正是這場戰役的重要推手與功臣。
 
  當年懷抱著改造台灣首都車站的使命感,第一次主導ROT案的廖董事長,為了讓台北車站煥然一新,也為了父親的期望,並一展所長,他與微風種子團隊觀摩了許多歐、美、日車站型商場的成功案例,將微風台北車站的營業項目專注在「餐飲業」,而不是什麼都賣的百貨商場;硬體建造的設計規格,為了固守微風精品百貨的品牌形象,硬是將裝潢費由原先預估的三億元追加至五億元,就此打造出令人驚豔、全台最夯的食尚中心。
 
  微風台北車站另一位重要功臣─微風日籍總經理岡一郎,在台灣居住近三十年,曾擔任SOGO百貨總經理,人稱「台灣百貨業教父」。當時岡總經理觀察到日本流行的驛站商機,台灣還沒有類似的商場規劃,憑著微風多年經營精品超市及美食餐飲的經驗,必能成功塑造出全台第一個EKA-NAKA「驛站商場」。
 
  如今,微風台北車站歷經多年的營運與茁壯,三層樓三千多坪面積,營業店家近200櫃,每日創造出20萬人流量,年營業額超過22億元,專程前來台北車站消費的目的型顧客並提升至50%,為台灣的軌道經濟立下一個典範。台灣後續發展出幾個車站型複合式商場,如:日勝生轉投資的京站、潤泰集團投資的CITYLINK南港車站及松山車站等,都是看準車站型商場、三鐵共構的聚客力與龐大商機。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