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8 期
 
POPINA Fine Dining的堅持,藏在平實外表下的頂級用心
作者:朱荔詡
  文章瀏覽次數:5009

  你對餐酒館的印象是什麼?

  有點偏暗的燈光,帶點復古的裝潢,是三五好友聚會喝酒的地方。雖說名字中有餐又有酒,但主要是以「喝酒」為目的,「餐」常常只是幾道用來墊墊胃的開胃菜,而且通常份量小、價格高,甚至不見得好吃,「餐酒館?就是歐式裝潢的居酒屋嘛!反正大家喝酒聊天,食物就別多要求了。」

  然而藏身在台北晶華酒店旁巷內的POPINA,卻是一家會讓人一來再來、只為吃盡菜單上每一道菜的餐酒館。

  POPINA兩位創辦人曾博群和陳盈儒,都出身自高級精緻料理(Fine Dining),兩人最初相識於被譽為台灣首席義大利餐廳Tutto Bello,之後各自出國進修,去年,一起回台成立了POPINA,賣的不是頂級西式料理,反而是氣氛輕鬆、賣相樸實的餐酒館。

  「食物的好不在於價格與裝潢,好的食材透過嚴謹的調理,就能展現最好的味道,讓吃的人印象深刻。」曾博群笑著說,就算做餐酒館,用的還是Fine Dining的手法,這種堅持,也讓POPINA在成立短短一年時間,就廣獲饕客讚賞,在競爭激烈的台北餐飲界,入選為百大餐廳。

 

好的餐酒館,就是純粹食物的味道

  「從很久以前,我就一直想要開一家餐酒館。」曾博群笑著說,他和陳盈儒一路走來都是Fine Dining路線,拜師義大利米其林主廚,不管在台北、澳洲、義大利、上海等地,都是在頂級餐館中服務,做的是一套數千元起跳的精緻料理,學的是嚴謹精工的製作流程、華麗裝飾的擺盤藝術。

  然而在海外做了這麼多年精緻料理,真正讓他印象深刻的餐廳,並不是哪家米其林星星名店,而是週末或下班後,和朋友一起去的當地餐酒館。

  那些餐酒館,與其說是給外地客的餐廳,不如說是鄉下的阿公阿媽,把「灶腳」擴大經營,歡迎親友鄰居來吃頓家常菜。外觀通常並不起眼,裝潢就是舊房子改裝,餐具也不是什麼高級瓷器。店內沒有制式菜單,小黑板上手寫著今天的菜餚,今天上菜市場買到什麼,就煮什麼。但也因此,選用的食材都新鮮又當令,每道菜都是純手工製作,食物外貌或許樸實,味道卻徹底展現了食材的本質和手藝的美好。

  「畢竟就算擺盤再美、食材再高級,時間過去,真正會讓人記住的,還是食物的味道。」曾博群回憶,自己在義大利時,白天做的是高級義大利料理,但夜深人靜時,最懷念的還是台灣滷肉飯的滋味。Fine Dining固然精緻華美,用餐當下讓人驚豔非常,但事後回想,卻常不記得自己吃過什麼了,「餐酒館拿掉了各種繁文縟節,純粹就是享受食物,那才是真正會讓人想要一再回味的地方。」

  這種強調食物真實味道的精神,不只是POPINA創立的理由,也是命名的由來。

  POPINA其實是拉丁文,泛指不同類型的小餐館。曾博群說,歐陸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美味,如果用了義大利文或法文當店名,或許很有異國風情,卻等於反而給自己不必要的限制,而拉丁文是所有歐陸語言的祖宗,「就像我做的是歐式料理,但不一定只能是哪裡的料理,只要是真正美味的食物,就可以出現在菜單中。」

  回到字義,曾博群解釋,餐酒館這類可吃餐喝酒的餐廳,可以細分為Bistro、Bistronomy、Bar、Restaurant等等,然而不管哪種,都可以用Popina這個字稱呼,而且回追這個字的起源,更是專指那種平民百姓、販夫走卒會去裡面大吃大喝大鬧的店,「我希望自己的店,是個任何人都可以來這裡輕鬆享受食物的地方。」

  所以POPINA,你想多喝點酒,這裡有吧台,可以是Bar;你想吃吃喝喝,這裡賣餐也賣酒,可以是Bistro;想要招待客人,這裡也有包廂,可以是Restaurant,「我們不侷限自己,也不侷限客人,人人都可以親近,就像我當初在歐洲時體驗到的,那種輕鬆享受好食物的自在」。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