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蜀黍原產美洲,現全球已廣泛栽培。為一年生,稈實心,葉片寬大,邊緣波狀,外穎披針形,具脊,表面被纖毛;內穎長隋原狀倒形,與外穎近等長,其花序型式在禾本科中頗為特別,花序單性,雄花序頂生於莖先端,由多數總狀花序分支排列而成,內含多對同型雄性小穗;雌花序則腋生於葉腋,由許多雌性小穗密集排列於膨大的花序軸上,僅將花柱與柱頭露出葉狀苞片外,花柱極長如絲,有如髮絲般飄揚,同時攔截空氣中的花粉,藉以完成授粉工作。
新興的經濟作物
玉蜀黍為重要的飼料與人類食物,可供綠肥或直接食用;其幼嫩的花序可公生菜食用;枯枝可為生質燃料或堆肥使用;苞片可用來造紙。由於傳入東方的時間甚早,因此廣受台灣各民族栽培食用。除了傳統的糧食與飼料用途外,它現在也成為北美洲提煉生質酒精,用來替代汽油燃料的使用,成為新興的經濟作物。
玉蜀黍是族人的主食之一,早年有時與芋頭或地瓜一起煮食。抑或採收果實晒乾後,種子磨成粉食用並方便儲存。另外,可製成各種糕點餅類,亦可為家禽的飼料。通常要乾燥完全才能儲存,一般會懸掛在屋簷,既可裝飾又能達到乾燥目的。近年來已較少看到部落族人種植原生種玉米,大部分改種可食甜玉米、糯米玉米等等,主要是考量經濟價值問題,但其種植的方式差異並不大。
有機栽培 拓展銷路
玉蜀黍性喜溫暖而多日照的氣候,生育期間需高溫、日照充足。而生育初期及孕穗期前後需充足水分,至生育後期又需乾燥,促進果實成熟,俾利採收作業。台灣地區夏季颱風頻繁又多雨,病蟲害易滋生危害,不利玉蜀黍生產,冬季東北季風強勁又低溫,也不適合玉蜀黍的種植。因此,玉蜀黍栽培主要在春、秋兩季。在部落常看到種植玉蜀黍間作作物有各種不同的豆類,老人家說:這樣可以提高玉蜀黍單位面積的產量。

新鮮玉蜀黍外觀呈金黃色(原生種與甜玉米),果粒排列緊密,籽實鮮嫩飽滿,香甜可口,營養豐富,除可供作日常三餐菜餚及熬湯煮火鍋的必備食材外,亦可作為燒烤蒸煮之零食。
由於消費型態的改變,國人對於農產品的要求,除了強調產品本身品質外,對於合乎安全、環保的需求,更加重視,因此,如何生產安全農產品以確保消費者的健康,為一重要的發展方向。甜玉米是台灣地區甚具發展潛力的雜糧作物之一,果穗質地鮮嫩質軟味美,除可供鮮食及日常三餐菜餚外,也可以做罐頭及冷凍加工之原料,因此頗受一般消費者喜愛;因為其生育期短,較易配合輪作,農民栽培意願頗高。為確保消費者的健康,解決化學肥料及農藥殘留問題,提高甜玉米品質,以建立消費者之信心,因此,農民進行甜玉米有機栽培種植,生產安全產品,藉以拓展甜玉米銷路,提昇產業價值。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