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一尾龍蝦在餐廳裡,如何度過牠由生猛而憔悴的一生。
當牠還處於生猛、肉質鮮甜的狀態,牠會是桌上的主菜;當牠奄奄一息、行將就木,牠會被水煮成沙拉食材。
當龍蝦沙拉也乏人問津,你則會在義大利餃剁碎的餡料中,發現牠殘破的身影;當然,上面必定會有醬汁陪襯。
餐廳,絕對不會讓客人吃到有問題的食物;然而,餐廳也絕對不會浪費。
讓食物自己說話
當「我愛你學田實驗廚房」主廚蘇彥彰談到店裡的海鮮,一定是台灣在地現流海鮮,突然來了一句讓我覺得很經典的話:我是個很懶的主廚,我寧可花時間找好的食材,讓食物自己說話。
蘇彥彰的「懶」,讓他在調理蔬菜時,就是灑點鹽、胡椒,然後去烤;烹製海鮮,不是烤一下,就是水煮,頂多搭一點點醬汁。沒有繁複的做工與再製。
2013年,羅文嘉在台北瑞安街開了水牛書店,順便兼賣仿宋代學田理念所生產助學的米,以及桃園新屋鄰人自己種來吃的葉菜、甘薯;採不退貨方式,支持小農。因此,2014年在書店旁,出現了「我愛你學田市集」。
種菜人家多半會另闢一小畦地,種些自家吃的菜;由於只是自己吃,並不施肥。賣相可能並不能端到台面上去「選美」,但卻是最接近自然生機的食材。
學田市集的食材來源,就從最早桃園新屋的米、鄰人自種蔬菜,擴展到後來屏東、甚至花蓮的小農作物都有;但也因缺乏傳統大盤、中盤的整理、分銷,來採買的仍多半是市集附近的鄰居;造成所進貨物耗損率高、銷售並不一定如預期順利。
藉由餐廳、料理傳達理念
「餐桌何嘗不是一個展示農產品的平台?」羅文嘉的這個想法,促成了「我愛你學田實驗廚房」,由蘇彥彰掌杓。
「損益兩平」這件事,無法光靠「支持小農、從產地到餐桌」的理想達成,但我愛你學田市集也不想大量拓點展店,在錢燒完之前都會堅持小而美。
蘇彥彰解釋這種「獨立」的理念,認為「一如只有獨立書店,才能維持獨立思考,而不受經濟壓力、政治干擾」,「唯有獨立於產銷制度之外,才能讓我們的產品,真正傳達、代表我們想講的話、想溝通的理念」。
這樣的理念仿若實驗廚房的招牌烤蔬菜,用最簡單的烹調方式,灑點鹽烤;讓當季蔬菜自己傳達出本質的甜美,以及五顏六色呈現在盤上的大鳴大放。
蘇彥彰曾在日本銀座,造訪支持小農的餐廳,「在店中可以找到十五、十六種當時日本最好吃的米」。他認為日本有整合各地小農的合作社,讓支持小農直送理念的獨立小餐廳得以生存。
台灣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發展這種型態?或發展出來了,是不是可能又落入另一種類似現在為人所詬病的產銷制度?則都是充滿未知數的想像。
但從蘇彥彰偏黑的膚色、偏短的頭髮,渾身幹勁臉上又總是帶著樂觀的笑容,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在台灣依然會充滿幹勁、充滿樂觀。
蘇彥彰曾到法國藍帶廚藝學校習藝,他說,歐洲其實有不少高級餐廳自己經營農場,除了供餐廳使用,也拿來賣;規模大一點的農場與餐廳結合之外,甚至還兼營住宿,完美結合觀光旅遊、農業生態,以及餐飲美食。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