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茶之歷史,由來已久,唐代茶聖陸羽(733~804)《茶經》不僅揭示茶史,亦奠定茶道基礎,對古今中外影響至為深遠。
六十年來,飲茶在臺灣蔚為風氣,茶道在有心茶人的研究下,締造新境界,他們或整理經典,或開設茶館推動茶文化,對於茶道命脈的維繫與發揚,均有相當亮麗的成績。其中,能翻轉傳統,掀起茶界革命浪潮,引領大家重新認識茶系,當推劉漢介的陽羨春水堂。他扎根於傳統功夫茶,研發現代冷飲茶,發明泡沫紅茶、珍珠奶茶,令人為之驚艷,也帶來飲茶世界的奇蹟,真是不可思議。
個人期望透過長期觀察與深度訪談,特別為之解秘。
二、劉漢介的故事
劉漢介(1952~),雲林虎尾人。父親劉禎祥(1913~1997),早期在西螺鄉下開設禎祥診所,懸壺濟世,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虎尾,繼續行醫。閒暇時愛好泡茶、養鳥與種花。育有四男三女,漢介排行老么。父親寄望他繼承衣缽,但漢介聰穎中帶有叛逆性,對制式教育相當反感。虎尾高中畢業,便入伍當兵,在特戰部隊三年,鍛鍊體魄之餘,亦準備考試。退伍後,通過特考,1975年進入臺中公賣局服務,同時研究茶藝。1976年,他與青梅竹馬廖淑芳(1954~)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兒女。漢介說:「太太擅長廚藝,為照顧兒女,全心投入家庭,讓我無後顧之憂,努力向前衝,成為事業好幫手。」
漢介的興趣相當多元,擅長書法、水墨畫與攝影。1983年,與朋友合夥,在臺中市四維路24號創設「陽羨茶行」。陽羨自古以來是聞名的茶鄉,陽羨茶包括湖州、常州(今宜興、長興二縣)一帶所產之茶,為唐代貢茶主要產地,加上湖州顧渚貢茶院,是茶聖陸羽撰寫《茶經》之處,這些珍貴的土地記憶,成為陽羨茶行命名的依據。開始,他決定一方面維持小壺泡與高級半醱酵系列的茶藝,一方面以紅茶冷飲為重點。有鑑於茶行經常面臨度小月的危機,積極思考路向:佈置優雅的店面、設立歐式吧台。這年夏天他親自以六公克的茶葉立即沖泡,濾出後放入雪克器(SHAKER)搖出第一杯「凍飲茶」─泡沫紅茶,轟動一時,為臺灣茶藝掀起新風潮,街坊競相仿效。
他自認是個工作狂,一天十六小時待在茶行,身體力行「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1985年,他將半醱酵茶,依六大茶系,發展出數十種特色茶飲,既豐富了冷飲茶的喝法,也開發了多樣的風味。1987年某天,四維店長林秀慧(1967~)從建國市場帶回一些「粉圓」,煮熟後加入調味紅茶,這種將固體食材融入液體飲料,真是巧妙的結合,令人大開眼界,世界第一杯珍珠奶茶就這樣誕生了。
(一)陽羨春水堂
同年七月,陽羨茶行遷移到四維路30號,改由漢介獨資,更名為「春水堂」,正式宣示邁向茶飲文化的新世代。「春水」是傳統詩人喜愛的意象,例如:
魏‧曹丕(187~226)〈臨渦賦〉:「蓱藻生兮散莖柯,春水繁兮發丹華。」
唐‧杜甫(712~770)〈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元‧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漢介對「春水」的解釋,除了「盎然生機」的意涵外,更強調「水品」的重要性;「堂」,是居家之正室,與殿同義。「春水堂」新語彙兼攝溫馨又體面的飲饌場域。他同時以「蓮花」作為「春水堂」商標(Logo),寓意深遠。
基本上,春水堂人文茶館不僅創新飲茶文化,同時追求五感美學,使飲茶成為生活大事,一種人生享受。漢介分析說,飲茶是一種綜合美的享受,除了味覺,應注意視覺(禪風的空間、花藝、掛畫)、聽覺(音樂)、觸覺(裝置元素如風化木、書背椅),與嗅覺(焚香、花香、茶香),進而統覺於心,成為形而上的心靈感受。這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揭示的六根、六塵、六識頗為契合,在在印證他不愧是位深於茶道的行家。
春水堂立足臺中,以精湛的茶藝與多元的飲料滋味,迅速征服消費者的味蕾,漢介掌握先機,開疆闢土,逐漸建立劉家春水堂世界。
2002年,美國NBA球星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1963~)蒞臨臺北春水堂光復店,吸了一口奶茶又嚼了嚼粉圓,讚不絕口,大大提升了國際知名度。
為了開拓視野,結合產學,2008年,他到逢甲大學創意產業研究所進修,三年後獲得EMBA。三十多年來,春水堂宛如一顆大樹,根深木茂,綻放出亮麗的花果,包括:臺灣50個店、日本5個店、集團門市(香港、澳門與茶湯會)262間,共有三百多個據點,可見其驚人的潛在力。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