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1 期
 
頂級台灣料理:烏魚子
作者:張玉欣
  文章瀏覽次數:2848

記得小時候,除夕當天的晚餐總是特別豐富,媽媽會把餐桌擺的滿滿都是菜。但她總是指著「烏魚子」強調:「這道菜最貴了,日本人都很喜歡。」沒錯,記憶中好像只有在過年,餐桌上才會出現「烏魚子」。對小孩子而言,烏魚子有股莫名其妙的腥味,我們並不喜歡。但看著爸爸滿足地將烏魚子一片片搭配著“蒜仔”、還有白蘿蔔片送進口中,當時的我只是好奇:為什麼大人總喜歡吃既昂貴、又不好吃的食物。後來見了世面,多念了一點書,終於知道這道菜的來龍去脈,也開始學習品嚐它的味道。

烏魚的歷史

原來,台灣的捕烏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荷蘭時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曹永和 (1979) 在《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中即指出在1650年有一位名叫Struys至台灣的見聞錄中有提到有關烏魚捕獲的記載:「在台灣可捕獲很豐富的魚類,而烏魚(harders)特別多。」而日本的中村教授則根據1633年出版的《大員商館日誌》描述荷據時期台灣的漁業發展,他說:當時的打狗(今高雄)、堯港(今茄萣鄉興達港)、下淡水(今高屏溪)等南部地方是漁業的中心地區,其中以烏魚最多,而漁期是在十二月到二月之間。當時漁船捕撈烏魚是要繳「鯔魚稅」給荷蘭人,此稅是獨立出來的,並與一般的魚類分開,可見當時此烏魚稅的重要性。另外,Pickering在1898年的Pioneering in Formosa中也提到在冬季的台灣有很多的烏魚。他說:「在十二月和一月兩個月裡,海水裡面充滿了烏魚,一種大灰鯔魚,每當這些魚從日本海游到這裡來產卵的時候,本地人總是很熱切地期待著;漁夫們的網常常被魚撐破了,他們的筏型船也都滿裝滿載。」也因為台灣具有這樣豐富漁場,根據此份日誌指出,當時有許多的商船多自廈門出發,前往這幾個漁場來進行烏魚的捕獲,並自台灣載回鹿肉、烏魚、魚卵等貨品。《臺灣志略》則提到這些漁民最初僅是季節性的到台灣短暫停留,在明鄭時期至清康熙年間,明寧靖王朱術桂率民開墾竹滬地區,及追隨鄭成功者分散開墾彌陀、永安、湖內、茄萣一帶,便有居民選擇移民到台灣,以捕魚為主,並在台灣落地生根。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