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的舊友拜託我撥空到中國大陸參加上海旅遊節與「微遊上海」的活動,她透露去年起由長榮航空負責邀訪,赴滬採訪者全是年輕部落客,他語帶艱難地表示,除了會寫好吃好玩,還是好吃好玩,兩個城市派員互訪,台北這邊看起來很弱,所以希望此行能有重量級人士隨團出訪。
出發前,我確定自己的體重很重,返台後,我發現重量級要重新定義,採訪團中除了我、資深旅遊記者邱淑玲,以及從生態涉足美食的劉克襄以外,其餘仍是年輕部落客,擅長領域出乎意料的廣泛,當然有旅遊部落客,也圖文部落客,甚至還有為數不少的美妝部落客,團員年齡差距三十歲以上。
一路上三位老人家認真吃喝拍景點拍菜餚,年輕那群人則非常認真的拍自己,剛開始很不習慣,這到底在幹嘛?但相處幾天之後,漸漸甘拜下風,見識到不同世代的不同影響力,以劉克襄兄為例,他參訪了一整天,晚上撐著不睡覺,要把今天的所見所聞發表在臉書上,但按讚人數僅兩、三百人,跟他在台灣寫台灣,動輒按讚破千差很多。但更厲害的是美妝部落客,她們不寫景點有多美,菜餚有多香,拍照的重點全是自己的或近或遠,附上短短幾字立即上傳,按讚者數千近萬,一呼百諾的迴響令人嘆為觀止。
再想想我自己,在上海期間未發一字一圖,由於不是新聞事件採訪,所以壓根兒沒想要立即發稿,而這一念之差便差之千里。真的不能怪長榮航空等旅遊業者鍾情部落客,或許有的美妝部落客的粉絲團人數,還遠勝於報紙的發行量或相關電子報的點閱率,除了確定旅遊美食記者很快就沒飯吃了,也看穿未來絕對是靠臉吃飯的年代,想來不免有些氣餒,還半開玩笑表示,若還想在這行混下去,回台第一件事要先整容才行。
言歸正傳,採訪「微遊上海」的同時,並PK台北旅遊,兩個城市在魯迅公園裡各自擺開宣傳看板,吸引上海人的目光。其實我不僅好奇上海市旅遊局的帶路,更好奇台北市觀傳局給上海人的推薦,上海規劃出五條半日或一日的微遊路線圖,分別是:愛.黃金年代、食.隱於小巷、品.咖啡之意、走.健行美好,以及尋.藝術之美等,這五條路線只開放網路報名,周六當天便吸引六百多人前往參加。
台北則推出五條路線:舌尖尋味之旅、時尚浪漫之旅、銀幕追尋之旅、尋訪書香之旅,以及踏藝尋夢之旅,其中先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而後感到錯愕的是一碗湯圓,一碗我吃過兩次,但沒想再去的露天傳統市場巷弄裡的豬肝湯圓。(其實看板中有兩碗,另一碗也是在老社區裡號稱一甲子的碗粿,但請恕我直言,真的看不出來碗裡裝的是什麼。)
真的弱了,太弱了,當我看到那碗湯圓時。看板上特別強調:「記憶回味,台北傳統老滋味」,我內心狂吼:想比老,台北難道比得過上海嗎?
主事者到底要挑選何種元素來建構一個城市的魅力?讓短暫造訪的旅人不僅留連忘返,甚至如同電影中的魔鬼終結者,撂下:「I will be back!」的臨別承諾?
年紀大的我們,想找上海代表文學家張愛玲三恨中的鰣魚,想探新時代意見領袖韓寒所開的餐廳,想嘗已是季節但遍尋不著的大閘蟹。然而年輕的他們,不識張愛玲卻能接受鰣魚的多刺,不知韓寒也能對「你沒吃過我的豆腐」、「來自星星的炸雞」等創意菜名所吸引,他們不知道大閘蟹的季節,但能像雷達一樣精準,在不同景區快速鎖定日韓當紅餐飲品牌,並且咔嚓咔嚓與這些尚未登陸台灣的高顏值美食,留下最親密的合影,當然在臉書上又激出另一波成千上萬個讚不絕口。
四天三夜吃了來自杭州的名店張生記老鴨煲和發跡蒙古的西貝莜面村等兩家連鎖餐廳,赴埔東遠眺外灘吃西式下午茶,到湖南路朝聖號稱全上海最好喝的手沖咖啡,去熱門景區朱家角並品嘗河鮮料理,並繞到田子坊看了一眼上海人瘋傳豆漿燒餅界的LV,與台商無關的桃園眷村等。不過老人家們還是覺得欲求不滿,在登機前數小時,脫隊訪友,跑去大啖台州海鮮新榮記,還故意繞到外灘和平飯店喝咖啡,滿足了印象中奢華又低調的上海美食。
驚豔上海連鎖餐飲的成熟,而且愈來愈有一種置身香港的錯覺,不少好餐廳隱身於辦公大樓或百貨賣場裡,西貝莜面村、新榮記皆是如此。
三位小姑娘在入口處的白案上低頭做麵食,一位包蒸餃,但打摺的手法沒見過,另一位搓莜麵魚魚,兩頭尖尖像棗核兒,最後一位最吸睛,一手搓出類似牛舌餅的迷你薄麵皮,另一手順勢掀起,纏繞手指盤成圈,這是莜麵窩窩,又稱為栲栳栳,在台灣沒見過,但二十幾年前在山西採訪過,一捲一捲在蒸籠裡排排站,擠成一朵圈圈花。
西貝莜面村的老闆是內蒙古人,1999年以西北菜立足於北京,連鎖店多達50餘家。我不敢說道不道地,因為西貝的莜麵做細了變滑了,跟我之前走訪幾次大西北的粗食印象大不同,可以肯定的是,西貝的滋味確實不錯。
莜麵來自莜麥,它是生長在中國西北的燕麥,收成曬乾,去殼炒香磨粉,變莜麵粉,燙麵蒸成窩窩,水麵做麵條或搓魚,口感各自不同,顏色灰灰黃黃,香氣淡淡無感,有嚼勁無渣滓,不似雜糧麵,應該是磨粉和混粉技術大有提升。
昔日對西北麵食的印象是,麵食變化多端,澆頭平淡無味,但在西貝嘗到油潑香椿莜麵窩窩便大為改觀,大量剁碎的熟香椿淋上燒熱的紅油澆汁,莜麵窩窩薄而有勁,調味突出又獨特。莜麵魚魚澆淋滋味濃郁的羊肉湯,或是磨菇湯,因為形狀,像子彈般颼一下吸入口,嚼起來扎實。
值得一提的是,服務員點完菜,拿出一個大沙漏,開始倒數計時,保證菜餚在25分鐘內全上齊。另外,在名牌匯聚的百貨賣場裡,這些超人氣餐廳均採現場領牌叫號入座,叫號聲響若洪鐘,震耳欲聾,也算一奇。
來到上海,即使不識魯迅,也該聽過「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名句,不知韓寒,也看過網傳「太平洋的風」裡描述台灣人的友善,名人永遠是旅遊亮點。走進「很高興遇見你」,看到桌上紙墊,才知道不只是遇見你而已,韓寒事業做好大,五個品牌超過50家店遍及全中國。
客滿是肯定的,但上菜很混亂,快要吃完了飲料才上齊,上甜點也不換盤子,上完甜點又來熱湯,吃得一陣混亂,但同團年輕部落客,看到菜名是「你沒吃過我的豆腐」便發出驚嘆聲,沒發現它只是填充豆腐撒炸麵酥淋甜辣醬,還好這塊豆腐只賣人民幣18元,不算貴也不難吃,也不值得多著墨。
來自星星的炸雞不必多做解釋,自然是當紅的韓式炸雞,但上桌時又不像,炸雞未裹沾醬,卻帶有濃厚的麻油香。紙牌屋肋排是引自中國大陸很受歡迎,美國政治電視劇人物所大啖的南方料理,但恕我直言,選用的豬未免太小隻了,從沒見過如此薄身的豬肋排,剔下來的肉僅可塞牙縫而已,豬骨細如雞骨,啃起來沒有半點美國風。
從上海返台不久,米其林輪胎便公布了上海餐旅指南,這是除了香港以外,米其林指南所做的第一個中國城市評鑑,曾採訪過隱身四行倉庫的Ultra Violet五感創意料理,以及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義大利名廚餐廳都名列二星,而我才吃過的新榮記則拿下一星。我確定,I will be back!上海,但不確定只秀出湯圓的台北,會不會讓人想回頭多看一眼?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