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30 期
 
大廚留洋二三事 那些年,他們在藍帶、斐杭迪學到什麼?
作者:李承宇、陳怡伶
  文章瀏覽次數:5171

  「我要去法國學料理,做出連法國人都覺得道地的法國菜。」這是江振誠這位獲時代雜誌譽為「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在赴法習藝前的自我期許;這樣的想法,也可能是不少台灣廚師或素人,想進藍帶、斐杭迪、雷諾特等國際知名廚藝學院進修的初衷。

  1990年代初期,即有業者在台灣代辦前往法國藍帶廚藝學校習藝。學成歸國的主廚打著各大廚藝學校名號,作為創業宣傳或餐廳特色,加上傳播媒體推波助瀾,國外廚藝學校的光環,儼然成為餐飲業人氣與買氣的保證,甚至連超商推出的便當,都要標榜是出自藍帶主廚之手。

  然而,隨著台灣社會與餐飲界日益國際化,國外廚藝學校光環背後的怪現象,也偶爾遭到「踢爆」,像是曾有以國外廚藝學校光環標榜的法式料理大廚,細究其國外學藝證明,發現其實拿的是烘焙證照。

  種種現象都不禁讓人想問:拿掉光環虛名,這群前往國外廚藝學校深造的大廚,究竟在國外學到了什麼?台灣食客又能從他們留洋的過程中,吃到什麼台灣所沒有的料理的精髓?

 

哪些廚師飄洋過海學手藝?

  觀察媒體所報導前往海外習藝的廚師,不少是「非科班出身卻熱愛飲食,並擁有高學歷者」,這跟廚師在早年台灣社會地位與名聲並不特別高有關。當時台灣餐飲教育資源稀少,即使小孩對餐飲有興趣,但父母還是會使其循傳統升大學的管道。

  這群聰明又熱愛美食的學子在父母期許的學業之路畢業,甚至取得碩博士學歷後,總算找到空間可以「做自己」,挾著高學歷附帶的外語能力與知識眼界,在國外廚藝學院如魚得水,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而在國外廚藝學院學習之餘,身處異國,每日浸淫當地生活飲食文化,也容易將國外道地傳統的料理文化,內化為廚師本身的功力;這可算是留洋廚師相較於單純在台灣發展者,一項附加價值。

 

重視動手實做 練就紮實基本功

  Origines法國餐廳主廚侯昱瑋,今年只有29歲。台法混血的白晰、斯文面容下,你很難想像他可以面對一整顆大豬頭,從生煮到爛,然後製成肉凍冷盤。

  侯昱瑋本人覺得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因為在法國斐杭迪學習廚藝時,對於食用動物的信條之一就是:從鼻子到尾巴都要利用。他不但會處理豬頭,殺魚、殺雞也都駕輕就熟;餐廳的實習課,他前三個月做的唯一一件事(打掃廁所、廚房不算的話)就是殺魚,而且剛開始還只能刮魚鱗,殺魚,是進階版。

  課程重視動手實做,練就紮實的基本功,令不少在國外習藝的廚師印象深刻。「我愛你學田實驗廚房」主廚蘇彥彰曾到藍帶廚藝學院深造,他對在法國學習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也是從殺魚、剁雞開始,練習手感。因此,他無法接受來餐廳應徵的廚師,說自己「沒打過美乃茲、沒磨過刀」。

 

從廚師服看廚房文化的細膩與嚴謹

  「在斐杭迪的校園裡,你說不定會碰到侯布雄(Joël Robuchon)。」侯昱瑋說。

  親炙大師,是前往國外廚藝學院深造一大吸引力。在斐杭迪,每周都會請米其林三星主廚到學校跟學生交流、分享經驗;而授課教師,也不乏擁有「法國最佳工藝師」(MOF,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頭銜者。

  而在廚房裡一絲不苟的態度,卻更震撼不少前往國外廚藝學院深造者。

  從法國藍帶學院到澳洲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廚藝課程,不少人從其對「廚師服」的要求,看到國外廚房文化的細膩與嚴謹。

  這些餐飲學校對於學生的廚師服,不但要求洗淨,還要求熨燙,甚至規定一出廚房就要把廚師服脫掉,「因為乾淨的廚師服是為了保護食物的衛生」,不能沾染廚房以外的髒東西。這種對廚師服的嚴謹態度與作法,不禁令人聯想到醫院手術室對待醫師手術袍的態度。

  「在法國,廚房的階級嚴明。」侯昱瑋不太習慣台灣年輕廚師在廚房裡輕率的態度:遲到、鬍子不刮、穿拖鞋,甚至帶早餐進廚房,都讓侯昱瑋搖頭。

  他回憶在法國餐廳,每天工作大約16小時,其中將近4個小時在做清洗打掃的工作,「沒有人會喜歡做這些工作,但這是一種對器具的尊重,也是對工作的尊重。」

 

MUME王一山 美國廚藝學院 辨識13種蘋果的魔王關卡

Origines侯昱瑋 斐杭迪或許是光環 但也只是餐飲生涯的起點

北投麗禧藍帶主廚李中煜 法國藍帶60道菜練出你的功力

蝴蝶橋兄妹檔 西方世界更珍視廚師個人特質

Allson Kitchen林三賀 走一趟藍帶 跳脫台灣人的法國菜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