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 期
 
越南媳婦開的餐廳
作者:林開忠、蕭新煌
  文章瀏覽次數:1984

前言
全球化不只是資金、觀念與人口的移動,也伴隨飲食料理文化的流動。在台灣,早在30多年前從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緬邊界、越南及印尼,因各種政治與軍事的因素,而被政府「播遷」及安置到台灣的「華僑」,他們在台灣創造出一波東南亞飲食料理,但大多侷限於移民所被安置的區域,譬如中和的緬甸街、清境農場的擺夷料理,以及散佈在台北公館地區的越南與滇緬料理等,這可以說是第一波東南亞移民在台灣。

隨著1990年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使得人口的流動更形顯著,也是第二波東南亞移民進入台灣的巔峰期。在約20年期間,東南亞移民在台灣已經累積到15萬人,若再加上移工則人數更為可觀。這一波移民跟上一波最大的不同有以下三點:一、大多數的移民都不具有華人/華僑身份,而是東南亞本地人;二、她們有九成是女性,且是結婚而移民到台灣,少有家庭團聚的移民;三、她們分布在台灣的各個大城小鎮而非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區。在這第二波的東南亞移民中,越南女性婚姻移民佔了整體東南亞移民的一半以上,也為台灣各鄉鎮帶來豐富的越南飲食風味,也就是越南小吃店。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