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32 期
 
吃的全球化
作者:蕭新煌
  文章瀏覽次數:5638

  幾年前,我合寫了一篇有關亞太的文化全球化經驗論文,利用在台灣、香港、南韓、日本、越南、中國和新加坡這七個亞太社會收集到的調查資料,分析各地人民日常生活方式中,全球文化內涵及其深廣程度。其中一項指標就是吃的國際化。更具體說,是指對異國料理的欣賞與喜好。

  問卷裡,挑了像壽司(日本)、點心(香港)、泡菜(韓國)、咖哩(印度)、河粉(越南)、冬陰功湯(泰國)、漢堡和三明治(美國)和比薩(義大利)這些食物,做為測試項目,看受訪者是不是愛吃、懂得吃。台灣民眾吃的全球化指數名列七地中的第三名,在新加坡和日本之後,但比香港、越南、南韓、中國都高。這結果不令我驚訝,也符合各地文化全球化的實情。吃的全球化愈高,愈能欣賞異國料理,不但經濟消費力較高,文化國際化程度也更高,可能在社會包容和開放程度上也會比較明顯。所以,吃遍天下,不只是表面上好吃,也是在裡子裡懂吃。

  台灣的異國料理種類相當豐富和多樣,日本、美國、義大利、法國等料理歷史最長,地位也最穩。後來迎頭趕上的有泰國、越南、韓國、印度,其他歐式料理和南洋料理。當然還有標榜Fusion的國際混合料理。雖然目前我還沒看到精確的統計數字顯示台灣對異國口味的排名,但上述異國料理餐廳的歷史和分佈,大概也說了八九不離十的現況。

  要在台灣,甚至在亞洲大城市吃異國料理,最容易的途徑是到當地的大飯店自助餐館光顧,通常那些自助餐都會標榜「國際」,而最常出現的異國料理往往有生魚片、壽司、烤牛肉、泡菜、多種沙拉及口味、比薩、港式點心等。然而,在國際自助餐出現的異國菜色總是有限,也難有該國料理真正的工夫和口味,所以自助餐圖的是方便和點綴,說要享受異國料理,恐怕差得遠。想真正品嘗異國廚藝的色香味,就得到標榜有道地特色的異國餐廳。

  如果要問我自己對異國料理的偏好,我會首推日式料理、次為義大利料理,然後是韓、泰、美、法及其他菜餚。

  異國料理到了台灣,總會有在地化的現象,我希望的在地化是食材的鮮度和多元,而不是口味的妥協和走味。我更希望台灣人在享受喜好的異國料理時,不要只是滿足味蕾,更要試著去解放腦袋。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