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到餐廳裡利用iPad瀏覽菜單、點餐,或許還比面對到桌邊說菜的服務生來得自在。
餐飲業運用科技,無論內外場、生產、運送,日益普遍,目的無非增加經營效率,以及透過各種「體驗式科技」吸引消費者;在一例一休勞動政策拍板,餐飲業經營者對人事成本日益敏感,如何透過科技降低人事費用,未來一定是經營顯學。
然而,吃飯這件事自古以來就不只是填飽肚子這麼簡單,人際互動、情感凝聚,許多都是在餐桌上實踐;當餐桌四周多了科技元素,少了人際交流,這個世界是否會因此出現更多「孤獨的美食家」?
科技運用 關鍵在適切
資訊工業策進會創新應用服務所出版的《RETAIL 2.0 窺探2012服務新視界》書中定義科技餐廳的可預期效益,包括:節省人事成本、提升交易速度與準確性、創造顧客消費新體驗,以及營造感官娛樂。
其所描繪科技餐廳的場景是:「不喜歡受到打擾」的顧客從觸控面板上獲得菜單、折扣訊息並點餐,還可加註什麼菜份量多一點、什麼食物自己不吃,點餐資訊立即傳到後場。餐畢,直接在點餐系統上刷卡埋單。
等餐時覺得無聊,觸控螢幕上還有影片或遊戲可以打發時間;想要調整燈光、播放音樂,也不用勞動服務生,直接在面板上點選即可。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所主任楊惠雯指出,餐飲業使用「科技解決方案」,對消費者而言,不外乎增加消費者的便利性以及增進用餐品質;對店家來說,則是希望藉此控制成本、提升經營效率。
「餐廳科技沒有最好或最有效的方式,端視餐廳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楊惠雯舉例,如果餐廳標榜食安、友善環境,可能就會在桌上的螢幕或平板上放上諸如食材的生長環境或產地溯源的影片,供顧客在等上菜時觀賞。
她也不諱言,現代人到餐廳吃飯,除了吃美味,同樣也在吃「氣氛」跟「體驗」。標榜融入科技元素的餐廳,餐廳裡娛樂的噱頭對於年輕客群是極佳的吸引。有些主廚不喜歡客人在上菜後猛拍食物照,失去第一時間品嘗的最佳口感。楊惠雯說,如果餐廳在桌邊就設計好最佳拍攝的角度位置,甚至放有相機並安排好燈光,讓客人在迅速滿足拍食物照的需求後,馬上享用餐點,就算是能滿足顧客需求所設計的適切餐廳科技。
吃飯配科技 人際更疏離?
各式以「吸引客人目光」為目的的炫麗餐廳科技,往往會讓食客分心。一家人到了科技餐廳,專注於平板電腦點餐,及其提供的各式餐間娛樂,人與人間,無論是與共餐的親友還是與代表店家的服務人員,眼神、話語交流少了。
「吃飯,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社會互動。」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蕭新煌指出,遠古時代,人類狩獵後一群人聚在一起用餐,可能是為了安全的理由;而後,家族一起吃飯,是一種家庭倫理的維繫。異鄉遊子逢年過節返鄉「吃團圓飯」就是這種象徵。而「餐敘」的「敘」,就是共餐者彼此聊天交談,互動以傳達溫暖、支持。
蕭新煌認為,餐廳為了經營效率或吸引顧客,而採用科技元素無可厚非;但現代人已經很寂寞、疏離,科技餐廳帶來的便利,可以是用餐的一種選項,但人與人透過共餐時的人際交流,是無法也不能被各種科技元素取代。
蕭新煌與楊惠雯都認為,講究效率的餐飲科技,會出現在美食街、速食店;但吃一餐數千上萬元的高檔餐廳,還是會回歸傳統用餐時,講究人員服務,以及用餐時的人際交流。
科技 也能孝親
這期特別企畫,我們找了四家運用科技元素的餐廳及公司,從食材生產到外送服務都有。
Fine Dining餐廳「蘭」,透過「加水燈」這個小卻用心的機制,讓客人在最不受打擾的情況下,保持水杯常滿。VAPIANO以晶片卡簡化點餐、結帳流程,卻把節省下來的時間保留給客人與廚師直接對話。
「空腹熊貓」訂餐外送平台,竟讓不少異鄉遊子透過網路點餐孝親;而「NICE GREEN」則透過植物工廠的技術,讓台灣民眾以最少的碳足跡,吃到原生於遙遠歐洲或非洲的蔬菜,以一種對環境友善、人道的方式讓顧客品嘗美味。
值得高興的是,四家餐廳及公司經營者在導入科技之餘,都沒有忘了「人性」。
蘭ORCHID 讓客人覺得沒忘了我
VAPIANO用高科技和客人做朋友
空腹熊貓 台灣讓餐廳專注本業
美蔬菜廚房 植物工廠減少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