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33 期
 
懷孕婦女 哪些魚要少吃?
作者:顏宗海
  文章瀏覽次數:2531

  國內婦女懷孕時,家人通常都會鼓勵孕婦多吃魚,但真的每種魚類都適合孕婦食用嗎?在歐美國家,醫護人員會特別叮嚀孕婦不要食用深海大魚,因為深海大魚屬於海洋食物鏈頂端。根據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作用,越大型的魚類,體內累積的甲基汞濃度越高,孕婦一但吃到汞汙染的魚類產品,會影響腹中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

 

自然界中的汞

  汞是自然形成的金屬元素,可存在空氣、水及土壤當中,若暴露在汞環境中,即使是少量的汞蓄積在體內,都可能損害人體健康。以學理而言,汞可經由與酵素的氫硫根結合,抑制體內多種酵素的活性,進而產生毒理作用並造成健康上的危害。汞中毒會造成神經、消化及免疫系統的傷害,尤其是會影響胎兒及幼兒的大腦神經發育,日常生活中,民眾最主要的汞暴露來源為誤食受汙染的魚類及貝類。

  自然界中汞會以三種形態存在:元素汞、無機汞及有機汞(如甲基汞、乙基汞等)。元素汞通常存在於體溫計、血壓計、日光燈管、補牙用的銀粉等物品。無機汞常見於來路不明的草藥、消毒劑、染劑、香水與化妝品等。有機汞通常存在於殺菌劑、殺蟲劑及深海大型魚類等。這三種不同型態的汞,其被吸收途徑及人體吸收率並不盡然相同(下表),且進入人體後也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徵。

 

不同型態的汞暴露途徑及人體吸收率

暴露途徑

元素汞

無機汞

甲基汞

吸入(呼吸道)

75-85%的汞蒸氣會被吸收

 

 

口服(腸胃道)

不會被吸收

7-15%會被吸收

95%會被吸收

 

汞中毒的臨床表現

  如果在家裡不慎打破日光燈,元素汞會在室溫中不斷釋放汞蒸氣,汞蒸氣經由肺部吸收後會在數小時內出現急性中毒症狀,包含虛弱無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並可能出現支氣管炎、肺炎、口腔炎、腸炎等。如果長期暴露汞蒸氣,會導致慢性元素汞中毒,病人會四肢抖動及有行為人格上的改變,包含易怒、激動、情緒不穩定及混亂等症狀。另外,若不小心咬破體溫計誤吞到元素汞,因元素汞不會被腸胃道吸收,所以會隨著糞便排出,不會有汞中毒的疑慮。

 

無機汞中毒

  若是大量誤食遭到無機汞汙染的來路不明草藥,引起急性中毒症狀,會有腸胃道黏膜傷害,造成消化道出血、壞死,病人常因此出現休克,腎臟傷害及急性腎衰竭症狀,少數也會發生死亡合併症。長期食用遭受低劑量無機汞汙染的食物,會有慢性中毒症狀發生,其症狀則類似元素汞慢性中毒,會有神經毒性。

 

有機汞中毒

  2013年林口長庚診治了一位誤食40毫升紅藥水(Red mercurochrome)的病患,紅藥水因含有機汞,病人送院時出現急性腎衰竭合併症,經過及時洗胃、支持性療法和螯合劑注射治療,病人的腎功能恢復正常並出院。

  常見的有機汞慢性中毒為甲基汞中毒,慢性中毒的主要症狀為中樞腦神經異常,甲基汞經由腸胃吸收而累積在腦部組織,主要的症狀有視力障礙、無力、動作無法協調、感覺及聽力喪失、關節痛,智能低下、及不自主抖動等。孕婦若有慢性甲基汞中毒,其胎兒可能會出現畸形且智能不足。醫療史上,最有名的甲基汞中毒案例為水俁病(Minamata disease)。

 

汞中毒診斷與治療

  民眾若懷疑遭受汞汙染,建議到醫院的腎臟科或毒物科門診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病史、理學檢查及臨床症狀,檢驗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汞含量。一般而言,正常人血液中的汞含量每公升需小於60微克,尿液中的汞含量每公升須小於10微克。

  經過醫師的判斷,病人一旦被確診為汞中毒,首先要找出汞汙染來源,避免持續受到汞暴露,同時醫師會根據病情的需要,來評估是否需要給予解毒劑(螯合劑)治療。元素汞及無機汞中毒的治療主要是以口服或注射螯合劑為主,急性無機汞中毒除螯合劑治療外,可輔以血液透析療法。然而,最常見的甲基汞中毒,除了建議減少暴露來源外,並沒有特殊的解毒劑可供治療。

 

結語

  目前國內食品藥物管理署訂立的深海大魚如鯨魚、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的甲基汞含量標準為2 ppm以下,根據此標準,建議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每周的深海大魚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80公克(約半個巴掌大)。另外,2017年1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也特別發文指出,懷孕婦女應避免食用國王鯖魚(King mackerel)、馬林魚(Marlin)、深海橘鱸(Orange roughly)、鯊魚(Shark)、旗魚(Swordfish)、馬頭魚(Tilefish)、鮪魚(Tuna)。因為深海大魚體內可能有甲機汞累積,孕婦一但吃到汞汙染的魚類產品,會影響腹中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