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 Fox以一本兒童讀本《袋貂的魔法》(possum magic)的故事隱喻澳洲人透過食物尋找認同,凸顯出移民或是被殖民國家人民之國家認同議題。這本童書不僅得獎,也成為澳洲學齡兒童必讀的一本書。
如果問澳洲人何種食物可以代表澳洲的文化,澳洲的BBQ(烤肉;燒烤)似乎是一致的答案。澳洲人如何透過飲食生活上的實踐讓BBQ實至名歸,成為澳洲飲食文化的代表?以下澳洲BBQ的介紹,或許能夠提供一些想法。
回溯澳洲BBQ歷史足跡
Daisy Dumas在Why Australia's free barbecues are a national treasure?一文中提到BBQ是澳洲的文化財產。歷史學家Richard White則將澳洲BBQ的歷史回溯至19世紀,其中一說為:當時一些常在夜間工作或行動的人,像是股市工作者、旅行者、露營者和從事紡紗工作的人等,常群聚並在晚間升起營火,而此成為澳洲BBQ的源起。
另一說則是:澳洲的廣大樹林(bush)成為當時在都市生活的人在合法管理且安全「生火」的前提下主要休憩的地方,BBQ自然成為澳洲人自然環境與文化的最佳連結。
但從澳洲人口組成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移民主要來自南歐的人口是BBQ盛行的主要原因。因為當時的南歐人平日習慣在露天烹煮和用餐,此習慣造成澳洲BBQ這類戶外活動也跟著蓬勃發展。
普及且設備完善的大眾活動--澳洲烤肉
以上的人文歷史條件,加上澳洲本身的自然條件,如適合戶外烹飪的友善氣候、對於森林大火的戒慎恐懼所帶出的環境保護意識、隨處可及的海灘和公園的資源深層分享概念,還有當地豐富、便宜、又美味的肉品生產,讓BBQ成為澳洲最普及,可以在公園、海邊等處,隨時可以進行的休閒活動。
澳洲的烤肉區之普及與其受歡迎的程度,從一個在雪梨的公園--Western Sydney Parklands,即提供超過70處BBQ烤肉區便可看出。這些不須預訂也完全免費的烤肉設備,只要按一個鈕,便可以在烤盤上盡情享受烤肉的樂趣,結束後,每個人都會自動完成清潔工作,讓下一組人能夠同樣享受這樣的便利與快樂。
因此,不管是留學、遊學、抑或移民澳洲,澳洲人歡迎海外朋友最常採用的方式,也是舉辦BBQ,烤肉的過程不僅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增進友誼,也間接透露出澳洲人的生活方式。
澳洲家家戶戶一台烤肉架
筆者2006年剛到澳洲,選擇寄宿家庭(homestay)展開學習生活,而Home爸在後院一台烤肉架上烤肉,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時我才知道,原來澳洲家庭普遍擁有自己的烤肉設備。當時驚訝問了Home爸:「我們台灣也流行烤肉,澳洲有什麼特別的嗎?」他直接回答:「澳洲家庭大多有烤肉設備,我相信單是使用的食材或是調味料就絕對跟台灣不一樣。」果然,牛排、羊排是澳洲BBQ的主要食材,鳳梨、香蕉等水果也是烤肉架上的常客。而英國的worcestershire sauce(英國黑醋)常是澳洲人自調烤肉醬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根據一項針對消費產品的Roy Morgan研究指出,搭配啤酒、 沙灘和運動的BBQ(烤肉),已成為澳洲認同的核心價值。在澳洲家庭,烤肉相當普遍。幾乎三分之二的澳洲家庭會在自家烤肉。在某些地方,甚至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家庭在家BBQ,全國最高密度的BBQ地區出現在南澳的阿德雷得。
研究內容尚指出,在2015年,澳洲有580萬個家庭擁有BBQ設備(占全國總戶數的63.7%),自2011年的63.2%增加了40萬個家庭。其中前三名分別是南澳的75.6%、澳洲首都領地(ACT)的73.5%和西澳的71.2%的家庭熱衷BBQ,並擁有設備,筆者居住的布里斯本則居第五名,佔67.6%。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