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ở為越南語,指的是越南河粉,在澳洲的流行程度遠超過我的想像。澳洲美食作家Simon Thomsen則以「越南餐廳將他們的移民史分享給了這個國家」(Vietnamese restaurants share the history of immigration to the country)這句話來表達越南飲食在澳洲所佔的一席之地。
蕭新煌與林開忠教授曾在2012年的〈越南媳婦開的餐廳〉提到,台灣之所以能擁有豐富的越南飲食風味,主要來自1990年之後廿年在台的越南女性婚姻移民所開立的越南小吃店。
不同於台灣,在澳洲的越南移民,主要來自1975年、因為越戰而出現的難民潮。這些越南人在澳洲深根至今已有42年的歷史,並讓越南菜成為澳洲最受歡迎的亞洲菜之一。澳洲之所以能擁有豐富、多元的族群飲食文化,移民政策中的難民政策是其一關鍵因素。
澳洲的難民遷入史
根據澳洲難民委員會(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的資料,回溯難民遷入澳洲國土至少有170年的歷史。第一個能夠被確認的難民團體是馬丁路德教派的宗教人士,他們為了逃避在普魯士(中世紀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在歷史上是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的宗教權利限制,從1839年開始遷移至澳洲南部。在十九世紀,其他因宗教和政治迫害的因素而選擇移居至澳洲者,尚包括匈牙利、義大利和波蘭人。
戰後,澳洲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移民計畫,以滿足經濟成長過程中的人力短缺問題。1947年7月,澳洲政府與國際難民組織(International Refugee Organisation)達成協定,協助解決來自歐洲難民營的流亡難民。之後七年,澳洲共接受17萬名難民。其中最大的族群來自波蘭、南斯拉夫、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烏克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接下來的廿年裡,絕大多數的難民都是東歐逃離蘇聯國家迫害的歐洲人。
亞洲族群的難民則在1970年代初期受到澳洲政府的關注。1972年,被烏干達總統阿明驅逐的198位亞洲人被澳州政府接收;1975年的東帝汶戰爭也促使2,500人撤離到澳洲北邊的達爾文(Darwin)。同年四月,南越政府在越南戰爭(1955-1975年)的戰敗,越南難民大量逃亡到鄰近國家,澳洲政府也提供了支援。同年年底,第一批400位越南難民被澳洲政府接收。之後的廿年,澳洲收容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10萬多名越南難民。根據2011年統計,當時已有20萬名越南出生的澳洲人在澳洲這片國土定居。截至2016年,居住澳洲並具有越南血統的人數已達29萬人,在澳洲的台灣華人移民總數也僅46,822人。
Phở文化=越南移民史
澳洲的越南菜幾乎跟street food畫上等號,意指路邊攤小吃,強調的是越南菜的平民。而越南菜最具代表性的是Phở ,其為越南語,指的是越南河粉。在澳洲,每個人都知道Phở的意義。1975年因越南戰爭(1955-1975年)而出現的難民潮,是澳洲出現Phở文化的源起,但也廣義代表了越南菜在澳洲的文化深根。
澳洲公共廣播頻道ABC記者Deborah Cameron在2009年曾針對越南菜在澳洲的故事作一系列報導,並強調:「越南食物的故事是這個國家的移民故事。」
由於雪梨擁有澳洲本土最高比例39.9%的越南移民人口,澳洲美食作家Simon Thomsen提到越南菜在澳洲雪梨的歷史與發展,「越南餐廳將他們的移民史分享給了這個國家,而最好的越南餐廳都出現在1970年代、他們(越南難民)剛來到這裡定居的地方,如雪梨的Bankstown、Cabramatta' John Street、Marrickville,以及Surry Hills等地區。」
越南小吃在澳洲盛行,餐廳的型態在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多樣化,她可以是傳統越南小吃店,強調道地的口味;可以是傳統越南餐廳,有一定的裝潢,但以傳統越南文化概念為背景;也可以是流行餐廳,以Bar的型態展現;但在2012年也出現了越南連鎖餐廳。
Rolld是目前澳洲知名越南連鎖餐廳,經營者Bao Hoang早期同樣是以難民身分跟著父母來到澳洲。Bao追尋父母親的記憶,盤點家鄉的口味,在2012年於墨爾本開了一家強調販賣越南小吃(street food)的餐廳,此也是Rolld的第一家店。2016年的澳洲媒體The Sunday Morning Herald有一篇Rolld的專題報導,除了介紹經營者的家庭背景、開設餐廳的動機外,最後也提及Rolld的規模:「…在澳洲共計31家連鎖店,員工435人,一年創造台幣近六億(澳幣2500萬元)的營業額。」但根據2017年12月的官網資料,Rolld目前已有60家餐廳的連鎖規模,並預計在2018年開設海外第一家分店,坐落在菲律賓。
布里斯本的越南菜
Thang是Simple Duo餐廳的老闆兼主廚,餐廳坐落在布里斯本北區的Nundah, 20年前持工作簽證從越南河內來到澳洲工作,而Thang協助我認識在澳洲的越南菜。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