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37 期
 
桂香私宅 巷弄大宅裡的品味與驚喜
作者:朱荔詡
  文章瀏覽次數:1490

  走進台北市龍江路229巷內,兩旁一片低矮、甚至許多已經傾頹廢墟的日式平房,茂密的林木從破敗的院落中溢出天空,拿著手上「桂香預約制私宅料理」的地址,你不禁狐疑:「這裡真的會有餐廳嗎?」

  走到白漆磚牆的5號大門前,矮牆後茂密的樹木遮擋了視線,讓你無法一窺究竟,只有一點隱約花香飄出,遲疑幾秒,按下電鈴,門悄悄開啟。寬敞庭院一角是汩汩流水的小池塘,白色的法式布幕屋簷下,是一張古樸木製大桌,和結合了乾燥花、鑄鐵燭台,與酒瓶錯落的裝置藝術。

  踏進稍微昏暗的房內,水晶大吊燈亮著柔和黃光,照映著古典深咖啡的鉚釘皮沙發。轉角的金漆落地鏡、矮櫃上的西洋青花磁盤,酒紅色絨布窗簾旁是整面牆的葡萄酒櫃。

  推開大門,踏進隱藏的大宅,體驗一場感官盛宴,彷彿聊齋中書生走入異世界,時空魔幻變化。這就是私宅料理的魅力。

 

到別人家吃自己也會做的家常菜?

  「桂香的起點,其實是『私人招待所』的概念,」坐在巨大鹿頭標本與西洋酒神油畫下,桂香私宅料理店長阮建偉,以大宅主人的姿態,娓娓道來桂香私宅的故事。阮建偉和香港出身的老闆葉宗澄是年輕時一同共事過的好哥兒們,歷經義大利餐館、Bistro、夜店等不同的餐飲歷程,他們思考,有沒有一種空間,能有高級餐廳的美味,卻又比高級餐廳有更多自由和奔放的用餐氛圍?最後的發想,就是「私人招待所餐廳化」,以高級料理但不拘束的用餐體驗定位桂香私宅。

  「但說到底,什麼是『私』?」阮建偉反問,只是把人帶到家裡,讓他們吃吃手工菜,就是私廚了嗎?如果你付了一餐兩、三千元,卻只是到別人家裡吃你也會做的家常菜,你覺得這就能叫私宅或私廚料理嗎?「私廚變得如同民宿般氾濫,也正是許多人體驗私廚卻感受不好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強調自己是『私宅料理』,但不是『私廚料理』,」阮建偉說,所謂「私」,並不是把自己口袋裡會的東西拿出來就算,關鍵在於把客人居家不會做、餐廳才吃得到的料理,在特別的環境中呈現出不同感受,「那是將環境與食物的重新融合,變成從味道到服務的完整體驗,創造一種驚喜卻不會驚愕的意外感。」

  所以阮建偉強調,真正的「私宅料理」應該要有三大特點:無招牌、預約制、每月換菜單。

 

體貼安排 每個人都要盡興

  「既然是私宅,那就該給人拜訪別人宅院般的非日常感受,」阮建偉說,這也是為什麼桂香私宅選在靜巷內。周遭原本是一片軍方宿舍,現址更是以前將軍的住宅,堅持沒招牌、甚至房子外面看來毫不起眼、更無法一眼看見院內,一旦走入,內在卻精彩華美,「周遭與外觀的破敗沒有關係,甚至更好,這種推開門後、室內與室外的高反差,才能創造出『神秘感』,也才能引領客人一步一步走入非日常的不同時空中」。

  而既然是私宅,就必須反映出主人的品味,所以室內所有裝潢,都是老闆葉宗澄親自挑選,以料理風格的「歐陸義法」為主軸,利用復古家具、水晶、瓷器、燭台、酒瓶、油畫、古董,混搭出歐陸貴族的古典雅致,搭配昏黃燈光,彷彿走入古堡。

  而不管是私宅料理或私人招待所,都是要給客人一種受邀參加大戶人家「家宴」般的特殊感。阮建偉表示,「家宴」特點就是主人能針對客人不同特質,提供貼心的客製化內容與服務。既然桂香私宅的定位是私人招待所的變形,也就必須做到這點,「能不能服務各種客人的臨時需求,是經營私宅料理最大挑戰。」

  而達成的唯一可能,就是「預約制」,並堅守不接第二輪的原則,讓客人可以無拘束地享受整晚。事先了解客人是誰、性別、年齡、人數、喜好、用餐目的,身為私宅主人的阮建偉,也就能預先做準備,例如客人有什麼不吃,可以做哪些菜色替換、聚餐的目的是什麼,是否應該安排在特別的角落、用餐的氣氛如何,該介紹什麼樣的酒搭配夜晚,甚至是與客人桌邊閒聊的話題準備。

  最體貼的安排,讓每個人盡興。「來我的大宅,我一定要先了解你,才能成為你專屬的管家,」阮建偉笑說。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