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公館鄉石牆社區,幾位戴斗笠的阿桑或蹲或站翻撿著曬在田裡的福菜,宛如米勒名畫「拾穗」的客庄版。「客庄拾穗」同樣生動、同樣彰顯農村的儉樸與生命力。
阿桑興奮地對我們喊著:「這以後可以拿來做梅干扣肉!」公館青農聯誼會會長張仁宗拿起一株福菜說明如何醃製:「我們將心剖開讓鹽巴入味,公館福菜因為以灌水代替撒鹽巴,所以比較香、脆」。

而在石牆社區的大樹下,長桌上擺著一盤盤日式定食,趨近一看,才發現主菜竟是客家三封。這是客家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郭敏昌指導社區媽媽,發揮創意將客家菜以定食方式呈現,盼吸引日韓遊客。
石牆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邱新和,則帶領大家走訪這個過去以石頭圍起來的村莊。已有200年歷史的石墻村,即使在民國二十年的關刀山大地震後,仍屹立不搖。
以北大門為起點,邱新和以成長的記憶與工作累積的知識,帶領我們深入認識當地人民生活方式與文化,從揆一樓、浣衣空間、石母祠、苗栗縣最大的羅漢松,最後走到石圍牆遺址做完美的結尾。
聽在地人講歷史,體驗在地人的生活方式,雖然是遊客,也能融入、了解一個地方的故事。
微旅行‧微經濟
客家委員會在全台灣北、中、南、東四區找了12個客家庄,辦理「客庄‧慢活‧慢食‧漫遊趣」餐桌體驗活動,從在地餐桌概念出發讓旅客體驗客庄生活與文化,並能吃到以在地食材烹煮的客家菜。
「慢食」的概念源自義大利,與「客庄」兩個一東一西看似不相關的概念,聯結起來卻創造了十分令人驚豔的生活旅遊體驗。
國際慢食協會秘書長Paolo Di Croce曾說,每個旅遊景點背後都蘊含故事、傳統、工藝,以及風味;在地人千百年來藉此蓄積文化與認同。慢食之旅,讓旅人透過食材、產地、風景,以及與農夫、漁人、廚師、餐廳對話,直接體會正宗的在地文化。
客委會深得「慢食之旅」箇中三昧,認為每個客庄都有其獨特的風俗民情、文化傳統,因此希望透過有深度的慢食、慢遊、慢活,「把人帶進客庄」,同時也能讓高齡化的客庄重新注入活力。
客委會產業經濟處處長吳克能進一步解釋,雖然義大利的慢食運動原本是對速食文化的反動,但是從慢食運動衍生出的「慢城運動」,除了保存地方文化傳統,也希望透過地方微型經濟的復興,在不改變生活節奏的狀況下促進地方經濟成長。
在此前提下,客委會替客庄社區開設「培力課程」,透過以社區營造為基礎,讓社區成員了解「可食地景」、「在地食材」等飲食文化新觀念,以及生活美學,讓客庄夠以傳統深厚的文化為基礎,創造出吸引現代社會的遊程、環境,讓更多國內外旅客造訪客庄,了解客家文化,並帶動客庄經濟發展。
客委會設計的「客庄社區微旅行」,分為三大主軸:客庄慢食,介紹在地客家傳統飲食文化,實現產地到餐桌,品嘗社區節令食材之客家創意料理。客庄慢活,就地取材製作客庄傳統手工藝,體驗客庄在地人文與先民智慧。客庄漫遊,隨著在地導覽員,了解客庄歷史故事。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