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蔬食料理」,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無印良品風裝潢,嫩綠植物盆栽,最好再有大面玻璃窗讓陽光灑落;乳白、鈷藍的民俗風餐盤,搭配木碗或木盤,義大利麵或燉飯上,點綴著嫩綠生菜、紅黃彩椒,佐上一杯花草茶或鮮果汁,就像在花園享用一片春天。
人文無垢的環境中,品嘗自然清新的料理,還實踐了「環保、愛地球」「原味、低卡少油」等價值主張,就像幫體內濁氣做個斷捨離,感覺身心靈都被洗滌了。唯一的遺憾,就是份量有些不飽足,以及總覺得沒吃到主菜,似乎少了點什麼⋯⋯
然而走進台北東區巷弄中的知名蔬食餐廳Herban Kitchen & Bar二本餐廳,會完全顛覆你對蔬食料理的三觀。
棧板木與鋼管裸露的粗獷工業風,偏暗的室內燈光,彷彿到了美式酒吧;菜單打開,各種焗烤、炸物、奶醬任君選擇;菜上桌,不只滿滿一大盤,青蔥、大蒜、香菜、辣椒、九層塔各色辛香料放得豪邁,再加入大量起司,口味濃郁得完全與小清新沾不上邊。
「我就不懂,為什麼吃個蔬食非得那麼做作、還吃不飽?」二本餐廳創辦人之一的吳逸如大笑著說,誰說吃素就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價值觀?為何不能重奶重油重口味,順便來杯啤酒,邊聽搖滾邊大口豪邁?「二本,是一家給不吃素者的蔬食餐廳。」
蔬食不需崇高理由
「我想讓大家吃到與平常去別處吃到的菜一樣,只是『抽掉肉』!」吳逸如解釋二本的定位:在這裡,同桌的任何一個人,都不需要因為有人吃素而覺得有壓力,可以自在享用每一道料理,「蔬食不等於素食,更沒有一定要有什麼條條框框,就像去一般好吃的餐廳,享受吃飽喝足的comfort food。」
「回想你和吃素朋友出門用餐的經驗,是不是常常覺得很彆扭?」吳逸如反問,朋友中如果有人吃素,外食時不是所有人得遷就對方,大家不點葷食;就是吃素的人得吃得很委屈,只能點些淡而無味的生菜沙拉或燙青菜。不管哪種,一頓飯吃下來,兩邊都無法盡興。
另外,台灣過往的素食餐廳,通常都是宗教因素而設立,特別排除了蔥蒜等各種辛香料,使得許多料理做法受限;而為了添加滋味,又用了許多人工調味而成的素肉,油耗味、豆腥味,走進素食館,聞到味道就讓人想逃離。
而近年來興起許多新式蔬食餐廳,卻往往走輕食、簡餐、咖啡廳等文青或網美路線,時尚感十足,但卻是意識型態遠大於食物本身,「吃完了,肚子和心靈卻還是空虛,滿腦子只想再去買個鹹酥雞來補償一下。」吳逸如大笑。
「單純『不想吃肉』為什麼不能成為吃素的理由?」吳逸如希望二本是一家對每一種食物習慣的人都很友善的餐廳,沒有誰必須遷就誰,更不會覺得吃蔬食就是為了某些價值觀或目的,而必須在口腹上犧牲。
以這個簡單的想法出發,加上她自己熱愛蔥蒜、喜歡起司,老公是美國人,朋友又有許多是夜店咖,食物口味偏好美式、義式,也喜歡可以喝一杯的各式下酒菜,於是為二本定調:濃郁、辛香料、大份量,更不要被標記為某種特定屬性,就像是一般的餐酒館,只是沒有肉而已。把蔬食料理的門檻降到最低,讓不管是吃葷還是吃素的人,都可以獲得滿足與飽足。
或許因為蔥蒜和起司大量添加,食物口味濃郁,不少客人直到吃完還沒發現,原來這裡是一家蔬食料理;甚至還曾被客人投訴,這裡的食物不夠素食、不夠健康,「我反而當作是一種推崇,這就是我要的蔬食模樣!」吳逸如大笑。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