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41 期
 
從食安到佳餚 法國食品管理的故事
作者:謝懿慧
  文章瀏覽次數:1093

  法餐重風土(terroir),但法國人也曾在環境生態與美味間拉鋸。我們總是只看到法國菜光鮮亮麗、令人食指大動的一面,但在美食背後,法國在食品管理上也下足了功夫。

  法國在台協會商務處在今年(2018)台北國際食品暨設備展舉行「法國食品生產履歷系統:從農場到餐桌」論壇,邀請法國農業部代表、業者代表分享:法國從政府到栽種者如何鞏固食品安全,貫徹「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

 

連動物吃的乾草都能認證

  法國經濟財政部農業事務副參贊Thibaut Nancy表示,法國重視「風土」的概念,強調產地與食物的連結,某一地特別的地理與氣候,或是幾百年來傳承的優良技術,造就當地農產品獨一無二的風味。

  拜雍火腿是法國消費第一名的火腿,一年產量近5萬3000公噸。白豬生活在氣候溫和的庇里牛斯山,以Salies-de-Béarn地區的岩鹽醃製,在九個月的淬鍊下形成獨有風味。它在1980年得到IGP認證。

  IGP與AOP是法國產地認證標章,這種從葡萄酒開始的認證制度將高價值的經濟活動留在農村,提供就業機會,最重要的是能同時保障消費者與生產者。Thibaut Nancy特別提到,連動物吃的乾草都能認證。

 

停止生態與農場間的拔河

  法國物產豐饒,農場土地占全國54%,但也面臨到環境汙染問題。「法國人愛吃農產品,但不喜歡住家旁邊有農場。」Thibaut Nancy說,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維持農作物的品質與農民收入,是法國政府努力的目標。

  公部門著重生態農業與生物經濟兩個大方向,鼓勵農場發展再生能源,例如將廢棄物轉化成沼氣或太陽能再利用。只要能源減量達到標準,法國環境能源管理局就給予認證標章。

  即使法國已經重視食品來源,但如果仍發生食安問題怎麼辦?法國經濟財政部農業事務副參贊Charles Martins Ferreira舉例,曾有一個小孩吃東西染上罕見疾病,他們立刻追蹤到病因是某一種起司。能如此迅速從眾多起司種類中找出問題起司,要歸功於法國自1905年起就開始建立的食品安全體系,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立即追溯來源。

  以動物飼養來說,從動物吃的飼料、屠宰場,到商場販售,每一個環節均由中央政府聘雇的檢查員進行有效、安全的把關。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