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作為一年最後一次感謝土地公祭祀的尾牙,曾經因為配合工商業僱傭契約的考評,而被視為讓員工坐立難安的鴻門宴。現代社會這種古俗已不復可見,員工赴宴不再有續約與否的忐忑,因而可以盡情享受豐盛宴席及娛興節目。尾牙形式也愈趨多元,有大企業規模宏大的尾牙,也有慈善事業籌辦的街友尾牙。雖然尾牙的日子不再固定,然而藉著尾牙盛宴聯絡感情、感恩工作伙伴的精神則恆久不變。
「尾牙」的雛型
尾牙一詞,指的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最後的一次牙祭。所謂的「牙」字,一說應是訛傳,原為「迓」字,迓祭意思是迎神,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後來訛傳為作牙。而尾牙則是與頭牙相對的說法,二者各在農曆二月二日與十二月十六日,框起了農業時代一年的生產工作時序,是民間、商家一年之中例行祭祀土地神的牙祭起始及結束的端點。牙祭的起源雖不可考,但至少在清代就已經遍布各地。每個月初二、十六作牙時準備牲禮,祭畢就將牲禮的肉品分贈員工,或作菜進餐,因為這一餐吃得比平常豐盛,也就叫做「打牙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刻書商請匡超人批文章準備出版,所提供的日常飲食,「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着店裡吃牙祭肉」,指的就是商家牙祭的習俗。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