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酸性體質,一直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酸鹼體質的理論是美國作家楊恩(Robert O. Young)於2002年出版的《pH奇蹟》(pH Miracle)一書中所提出,並成為國際間的熱門話題。
但2015年,美國一名癌症患者指控,他於罹癌時接受楊恩建議,放棄化療等傳統醫學療法,採用鹼性體質療法,反而延誤病情,因此控訴楊恩詐欺與忽略病情等罪名,2018年11月美國聖地牙哥法院判決出爐,認定楊恩敗訴。
這讓我們想到,坊間流行的「鹼性水」是否真的對健康人體內酸鹼值的平衡有幫助嗎?
健康人的pH值
由於酸性體質理論盛行,當民眾看到尿液檢驗報告pH數值小於7時,會誤以為自己是不健康的酸性體質,但其實這是一場誤會。
健康人尿液的pH值通常為弱酸性(pH 6.0),但隨著飲食的變化,pH會於4.6到8.0之間浮動。一般而言,多吃「肉類」則尿液的pH值會下降、偏酸性,多吃「蔬菜水果」則尿液的pH值會上升、偏鹼性,不過「蔓越莓」則是例外,多吃蔓越莓會讓尿液的pH值下降,不過蔓越莓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機轉,是避免細菌附著於膀胱黏膜上,而不是尿液pH值的變化。
除了食物,臨床上有一些藥物(如acetazolamide利尿劑、potassium citrate鹼化劑等)會增加尿液的pH值,有一些藥物(如thiazide利尿劑、ammonium chloride酸化劑等)則會降低尿液pH值。
人體三機轉 調節酸鹼值
正常人的血液pH值為7.35到7.45之間,當pH值有波動時,人體可經由三種機轉來幫助調節身體的酸鹼值,分別是肺臟、腎臟和血液循環系統。「肺臟」可藉由呼吸方式吐出二氧化碳來調節酸鹼值,「腎臟」可藉由尿液調整酸鹼值,而「血液循環系統」中的緩衝液也可以減少酸鹼值的波動。
舉例來說,如果病人發生了呼吸性酸中毒,腎臟會自動增加尿液中酸的排出,反之,如果病人發生了呼吸性鹼中毒,腎臟會自動增加尿液中鹼的排出。此外,如果病人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肺臟會藉由增加呼吸速率來吐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反之,如果病人發生了代謝性鹼中毒,肺臟會藉由降低呼吸速率來減少二氧化碳的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