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安全、衛生、健康的美食,必須確實做好「從農(牧)場到餐桌」食品鏈中每一個環節的品管工作,因此從瞭解食材特性,做出正確的選購,並做好食物清洗、分切、包裝、儲存、配料等食物的前處理及烹調方法的運用,同時,為追求進一步的成長,食物製備基本原理,如顏色的變化,品質(如質地、風味)的確保等,配料的選擇、添加,分切、刀工及烹調火候的掌握等等,都有深入認識的必要。
肉品的品質
(一)肉品的營養價值
肉品的組成成分營養價值因來源動物的品種、年齡、性別、飼料、環境、飼養管理及部位等有所不同,其中瘦肉部分蛋白質含量約在15~20%之間,脂肪含量約在5~10%之間,豬隻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由肥肉型轉變為瘦肉型,而由於瘦肉量提升,蛋白質量則上升約20%,脂肪量也下降至10%。
肉類的蛋白質中含有人類必須的八種必需胺基酸,多為人類生長所必需,營養價值高;而脂肪酸組成中,肉品中的飽和脂肪酸量較植物性食材高,因其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這也造成目前消費者減少紅肉的消費。不同肉品中,又以牛肉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依序為羊肉、豬肉、雞肉及魚肉,故現在常見以「健康肉品」來促銷雞肉的策略。至於魚類,尤以深海魚如鮭魚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ω-3、ω-6之DHA和EPA,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