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時報的美食記者,每年胃口固定要死3次,端午、中秋和過年,如果要多死一次就是母親節,排山倒海的粽子、月餅、年菜和蛋糕堆在眼前,一一品嚐試吃,年年輪番上場,周而復始,但其中死得最慘的是中秋節。
想到月餅,頭皮發麻,即使只鎖定大台北地區的飯店月餅,少則15家上下,多則超過20家,更別提以前人野心大,評鑑絕對是大小通吃,任何通路都不放過,2006年達到巔峰,在5個小時裡吃掉30盒共108個月餅,結果20位評審逃到只剩9人,有人尿遁,有人神隱,連車馬費都不敢要,雖然好不容易選出最好吃的口味,但評審差點兒被月餅給膩死,自己也累到只剩半條命。
便宜的月餅隨便吃,高價的月餅送別人,飯店月餅向來沒有便宜貨,而且還愈賣愈貴,十幾年以為是飯店師傅親手製作的手工月餅,別處也吃不到,所以價格高沒話說,但逐漸發現大部份飯店月餅禮盒,裡面裝的是食品工廠大量生產的機器月餅,每盒也能賣到上千元,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真是貴在包裝盒,值錢在飯店名稱。
今年在評鑑飯店月餅時,請實習記者一一打電話,先做問卷調查,讓飯店自己說月餅到底是誰做,結果「師傅配方,全程手工,飯店製作」的答案比往年增加,包括:維多麗亞、神旺、大倉久和、西華、喜來登和寒舍艾美、華泰王子、福容、福華和台北花園的蘇式、遠東和晶華的奶黃等口味。
當然也有其他答案,除了拒答的君品以外,還有「師傅配方,工廠製作」、「師傅製餡打皮,工廠製作生產」、「團隊研發,人工熬煮、機器包裝」等。
然而師傅做與機器包的差異真有這麼大嗎?從試吃結果來看,答案似乎不一定,但考慮做工、用料、配方,還有最重要的價格與誠意,答案變得很清楚。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