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44 期
 
從飲食電影談起
作者:蕭新煌
  文章瀏覽次數:1391

  我喜歡看電影和讀小說,特別愛看與飲食、料理、美食有關的劇情片。雖然我對紀錄片也很欣賞,但那是以知性去了解,而非用感性去體會。料理電影和文學要好看,一定得在呈現料理美學和特色之外,將料理背後的社會文化關係意涵,用電影和文學的藝術手法巧妙地表現出來。

  美食或是料理的呈現當然要真實,也要有美學的鋪陳,這恐怕不是太難;難的卻是文學的書寫和電影的劇情如何處理飲食和料理,或說飲食在劇情布局扮演什麼角色?進一步說,透過料理電影和文學的劇情、情節倒底要訴說什麼與族群、世代、家庭、男女、階級、城鄉、人際、愛情、行業、移民、鄉愁,甚至政治的關係脈絡呢?

  相對於與飲食有關的食材、食譜、科技、培訓、教育、文學、歷史諸多不同領域的研究論述和出版,料理電影顯得相對單薄和稀少。對台灣飲食文學和飲食電影都可以有兩種研究路徑,一是量化去進行台灣文學作品和電影中的飲食書寫和呈現趨勢;二是以特定代表文學或電影作質化的內容分析和細膩解讀。我最近讀到寫鍾鐵民的田園飲食書寫和吳濁流在「亞細亞的孤兒」裡的食物意象呈現,算是後者的作法。也有若干對客家飲食文學中的客家菜地位的討論文字,則是接近前者的手法。上述三篇論文讓我頗為心動。

  可是我卻還沒看到有關台灣飲食電影的精彩論述文字,倒是頗為失望。我真的很期待有更多的文學家、文學研究者、電影製作人、影評人和電影研究者能多寫、多拍、多說有關飲食、料理、美食的文學和電影作品。

  在我看飲食電影的經驗裡,各有一部國內外的經典料理電影值得品嘗再三和細細回味劇情中美食透露出的人性情感、社會巨變,甚至政治框架。這兩部電影分別是「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198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飲食男女」(39屆亞太影展最佳劇情片獎)。前者以訴說法國美食如何修補了一個丹麥偏遠保守村民人性弱點,和告訴我們美食可以重喚每個人心靈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滿足。後者則在喜中帶悲的氣氛中,讓一位黨國時代的國宴主廚家庭,透過一桌又一桌家庭美食,讓我們目睹家庭的悲歡離合和其中的父女感情。

  其實我從十年前開始就有心地去收藏有關料理的影片,也不時在夜深人靜時,隨著當時的情緒和想像味覺去重溫我自己的「深夜食堂」氛圍。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