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來因為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各項民生生活與產業發展隨之數度大規模的改變,其中飲食產業的發展與演變也生動地反映出臺灣政治經濟數十年來的變化。在臺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眾多飲食產業,不僅是國家經濟的基礎,更是普羅大眾生計的重要支撐,是政經發展的重要印記。
飲食產業的菜單代表了一個地區的飲食趨勢與習慣,可提供分析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與變遷的依據,透過長期的收集與典藏,更可作為個別地區的飲食習慣及社會脈動的研究參考及分析。其中國宴菜單,更是引領社會大眾飲食文化與飲食習慣產生變化的重大因素之一。
觀察臺灣近十年來受到許多鎂光燈注視的國宴菜單,原本毫不起眼、搬不上檯面的臺灣小吃,經由政府單位宴請各國使節及外賓、各縣市主管機關宣傳在地食材,透過媒體報導與強力曝光,讓臺灣在地特色小吃搬上國宴餐桌、進行美食文化觀光與外交,儼然形成一股食尚風潮。而臺灣飲食產業也隨之興起食材在地化、有機樂活與慢食、環保及食物里程等創新與再造,一般大眾更普遍開始重視在地飲食傳統與文化,足見歷年國宴菜單的影響深遠。
臺灣歷屆總統的國宴菜餚,可說是臺灣生活型態演進的縮影。蔣中正總統時期,臺灣處於農業社會,「呷粗飽」最能點出當代菜餚的特色,有飯或麵搭配用菜,肉類料理多,但是海鮮較不普遍。當時,國宴有中、西兩式,中式以川揚菜為主,如黃燜嫩雞、東坡肉等,還有蔣夫人愛吃的棗泥鍋餅及咖哩餃子等。蔣經國總統時期,則提倡「梅花餐運動」,五菜一湯,講求簡單樸實,清淡不油膩。到了李登輝總統任內,國宴豐盛達到頂峰,舉辦場次繁多,料理精巧,排翅、鮑魚、龍蝦是基本菜色,還有餐後酒及雪茄。陳水扁總統時期,則強調「本土化、親民化」,具臺灣特色的地方小吃興起。馬英九總統時期,重視環保與節能減碳,每次菜單要有米食料理,鮑魚、魚翅較不可能出現在菜單上,食材採用地緣性,盡量不使用食物里程遙遠的食材。
菜單設計的部分,蔣中正總統時期的菜單,版面較大,質地精緻、典雅、設計講究,字體則為篆體字,菜單排列方式是直列式,由右到左,大部分都有梅花拼盤。菜單底圖大多為素色,特定菜單則以特殊圖像為背景,如:秋海棠地圖、越南總統府等,反應當時的政治氛圍。
本次展覽展出「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收集典藏的故總統蔣中正先生民國五十年至民國六十一年間一系列的國宴菜單,總計31件。藉此揭開國宴菜單的神秘面紗,一窺當代飲食文化風華與變遷。展覽期間並舉辦三場國宴菜餚示範與品嘗活動,邀請資深大廚現場示範國宴特色點心,讓觀眾品嘗舊時點心、回味當年老味道。三場菜餚示範分別為:7/12(五)京兆尹宮廷御膳品質總監許加建老師「咖哩餃子、楊梅兩色凍」;7/19(五)前圓山大飯店圓苑副主廚林昌城師傅「雞絲春捲、五色奶油凍」;7/26(五)圓山大飯店宴會廚主廚嚴永裕師傅「豆沙鍋餅、核桃奶酪」。
為了與更多人分享此展覽的國宴菜餚示範過程,特別請三位示範主廚於《料理‧台灣》雜誌發表國宴菜餚的研發概念與食譜設計。本期首先介紹許加建老師為大家示範「咖哩餃子、楊梅兩色凍」。下期則介紹林昌城師傅示範的「雞絲春捲、五色奶油凍」及嚴永裕師傅的「豆沙鍋餅、核桃奶酪」。敬請期待。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