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46 期
 
客庄美食的國際對話
作者:編輯部
  文章瀏覽次數:877

  「盤子上的醬汁要擦乾淨! 」「好, 這道菜可以走了!」5月桐花季,苗栗銅鑼鄉的臺灣客家文化館草地旁,以花布簡單圍起了「臨時廚房」,一群客庄社區媽媽端著一道道經簡單擺盤的客家特色料理,準備出餐。打頭陣的是客家鹹湯圓,四方封肉搭福菜桂竹筍緊接在後。

  客家委員會產業經濟處處長江清松親自在出菜口做最後檢視;產經處團隊也挽起袖子協助擺盤。

  這群客庄社區媽媽要服務的客人是來自新加坡國際皮件公司的獎勵旅遊團,4輛遊覽車總共189人。客委會為拓展新南向國際旅遊市場,在星馬地區旅展行銷台三線的客庄新興遊程,主委李永得在今年桐花季開幕時宣示,結合客庄小旅行與客庄在地餐桌體驗的新旅遊型態,「要超越國旅層次,讓更多國際觀光客進入客庄,帶動客庄業發展。」

  來自新加坡的這189位旅客是首發團。

 

客家文化 從吃體驗

  「這是豬腳嗎?」「這道菜有鴨血!」他們在客家文化館聆聽導覽人員解說何謂客家菜的「四炆四炒」,並對著「炆爌肉」、「鴨血炒韭菜」的食物模型熱烈討論。

  參觀後用餐,他們的話題轉為「為什麼湯圓是鹹的?」「這個就是客家小炒啊!」草地上支起遮陽布幔與桌椅,將近200人位上客家料理的規模相當有氣勢。客家飲食文化,就在客家小炒、酸菜鴨湯、杭菊花草茶等客家特色佳餚間,深植在這群外國朋友腦中。

  「客庄最棒的就是社區媽媽的私房菜。」江清松解釋「美食不過庄」的概念:希望每個客庄都能發展出在地化的特色美食,並結合客庄小旅行,創造客庄觀光新產值。

  客委會去年在全台12個客庄推出「客庄‧慢活‧慢食‧漫遊趣」的體驗活動,江清松推薦三小時有爬山行程的客庄之旅,「爬完山肚子餓,嘗一餐客庄美食,是最好的享受。」傳統客家菜重油重鹹,就是要因應體力勞動所需;縱使現代人基於健康養生,口味吃得較清淡,但客委會還是希望能留住傳統客家菜的滋味,「這也是一種不忘本」,江清松說。曾經有出國多年的海外客家鄉親,回到台灣嘗到經改良的「客家懷石料理」,清淡的風味讓這群客家鄉親很不習慣,覺得已非舊時味,彷彿失去了與家鄉情感上的連結。

 

透過飲食 連結情感

  客庄媽媽有的是好手藝,但要發展成能接待大量旅客的產業,則有一番挑戰。客委會請專業主廚教客庄媽媽擺盤、大規模出餐,就讓這群平時可能只煮一餐幾人份料理的客庄媽媽很頭痛。這次一口氣服務將近200位客人,而且採位上方式,對這群「非職業級」的社區媽媽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

  「飲食只是媒介,最讓人感動的還是人與人間互動的熱忱。」江清松指出,希望透過客庄小旅行與在地餐桌體驗,連結起客庄與來訪遊客間的情感,也讓國際旅客瞭解三百年來客家人在台灣發展的特色。

  當這群來自新加坡的旅客踏上用餐草地時,穿著碎花圍裙、戴著頭巾正在準備餐食的客庄媽媽,隨即放下手邊工作大聲鼓掌歡迎,讓人很容易明白所謂「透過飲食連結起的情感」:無論來自何方,進入客庄就是朋友,無論是喝杯茶歇歇腳,還是吃頓客庄好味道。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