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47 期
 
楊惠曼復刻古菜的意境與訣竅
作者:李承宇
  文章瀏覽次數:1062

   復刻書畫名家張大千的家常菜,可能比復刻600年前元代書畫家倪瓚的雲林鵝,更難。

  今年夏天,故宮博物院舉辦張大千120歲紀念展,故宮晶華配合推出「大千宴」,依然是由故宮晶華總監楊惠曼策畫,從各種來源搜集到張大千當年的菜單中,精選復刻成包括大千雞、六一絲、粉蒸牛肉等13道菜。

  從2003年的「長安食譜」開始,楊惠曼似乎成了台灣「古菜復刻專業戶」:從唐代名臣魏徵鍾愛的醋芹,到南宋庶民美食、清朝皇帝飯桌上的美味,到大千宴;從讓外國遊客逛完故宮也能吃到翠玉白菜、肉形石的「國寶宴」,到最近成為網路熱門話題的唐朝仕女造型流沙包,楊惠曼總能在爬梳古人歷史後,帶給今人驚喜。

  「就是到旁邊故宮走一趟,仕女包的靈感就慢慢成形。」楊惠曼說得舉重若輕,但她為了策畫歷年的各種復刻古菜,不知翻了多少皇帝的起居注、看了多少份奏摺、跑了多少趟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

 

從舊東西裡找新意

  我一直很想問楊惠曼,復刻古菜有沒有什麼訣竅;畢竟,有些距今數百年的菜,現在根本沒人吃過,「你怎麼知道復刻得像不像?」就如東坡肉,蘇東坡的〈豬肉頌〉只留下「作法」: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或〈食豬肉詩〉:慢著火,少著水。

  關於味道,只留了一句「火候到時他自美」,究竟如何「美」法?究竟我們現在吃的東坡肉跟蘇東坡吃的,滋味是否一樣?實在耐人尋味。

  「復刻古菜,就是從舊東西裡找新意。」楊惠曼應該沒有受我這種過於拘泥的問題限制過。從唐宋飲食復刻到民國,故宮晶華抓的訣竅就是「典故」加上「好吃」。很多古菜只有菜名,不僅沒有滋味的記載,甚至連作法都沒有,這時候,楊惠曼與故宮晶華主廚蔡世榮等廚藝團隊就只能靠主食材開始發想。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