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12 期
 
來勢洶洶、道地韓國味 西羅伐韓國料理
作者:孫季康
  文章瀏覽次數:3916
   西羅伐女主人張秀菊從工讀生晉升為店長,再從店長晉升為老闆娘,這一條看似簡單的道路,充滿了無數的學問,讓我們看西羅伐如何在異國美食圈中殺出一條血路。
  前往採訪的路上,筆者騎著機車穿越巷弄,到達西羅伐的店址-敦化南路,這是筆者三天兩頭就會經過的生活圈,這條巷子雖小,但可是餐飲業兵家必爭之地。由於租金過於昂貴,往往讓許多店家退避三舍,即使有些人砸下重本裝潢經營,卻也在開業不久後,即拉下了熄燈的布幕,看著西羅伐選擇這裡創始經營,想必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才有勇氣投身這場非生即死的激戰中。
 
從打工起飛的夢
 
  女主人張秀菊有著中國與韓國的混血血統,父親是山東人,和韓裔的母親邂逅後,選擇在韓國當地經營中華料理餐館,也許是從小跟著父親長大,加上父親也會教導女兒料理、經營餐館的大小事,讓張秀菊從小便對餐飲業相當熟悉。
 
  上了大學後,女主人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念書,雖然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管理系,但張秀菊畢業後卻選擇自己真正的興趣,在餐飲業尋找工作機會,很快的,她找到了在台灣經營的十分成功的韓國料理韓鶴亭工作,張秀菊說,當時就只是單純的找一份打工而已,但這份打工不像一般人只做了幾個月,張秀菊女士一待就是十八個年頭。
 
  畢業後不久,韓鶴亭的店長決定擴展店面,進駐位於天母的大葉高島屋百貨公司內,店長看見了張秀菊工作時腳踏實地的態度,推薦她擔任店長一職。從店面轉移到百貨公司的戰場中,張秀菊面對絡繹不絕的人潮,對於顧客排山倒海的疑難雜症,她展現出了處變不驚的態度,沒有讓推薦他的店長失望,成功地將新店經營得有聲有色,也讓許多顧客都無法忘記這位總是帶著笑容,親切招呼每一個客人的女店長。在去年,這位女店長決定打造一間屬於自己的店面,西羅伐就這樣誕生了。
 
  而提起店名「西羅伐」三個字的由來,張秀菊告訴我們,那是以前大學時期和她非常要好的學妹,兩人一起想出的名字,源自於張秀菊的母親以及學妹的故鄉位在韓國的慶州,慶州是韓國歷史悠久的古城,古代時的名稱就是西羅伐 (韓語音譯),所以當張秀菊決定開創自己的餐廳時,這個名稱也很自然地沿用下來。
 
韓流來襲 留住真正的韓國味
 
  對於經營異國餐館的老闆們來說,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便是決定料理口味的偏向,是要做出符合台灣人能接受的改良式異國料理,還是選擇做出忠於家鄉的原味?
 
西羅伐從開店前便決定要忠於家鄉的味道,發揚道地的韓國口味。做出這樣的決定難道不擔心台灣人無法接受?許多日式料理在台灣都結合了台灣當地的飲食習慣,變成了台式日本料理,西羅伐要憑藉著什麼優勢來讓台灣人接受道地的韓國味?張秀菊在開店前確實的思考過這些問題,但也靠著敏銳的觀察突破了盲點。
 
  大約從西元2009年開始,韓國明星加上韓國3C產品大舉登台,這一波韓流來襲改變了台灣人對韓國的接受度與印象,同時越來越多的背包客、年輕的遊客透過自助旅行的方式前往韓國,他們在韓國吃到道地的韓國料理,回到台灣後想尋找記憶中的味道卻十分困難,張秀菊發現有這樣需求的台灣人開始增加,成為了市場上一群尚未找到歸屬的客群。
 
像是西羅伐店內的料理「豬骨馬鈴薯湯」就是韓國道地的料理,有些去過韓國的自助旅行的客人,在西羅伐吃到時就會告訴女主人,他們在韓國吃的就是這個味道。西羅伐不只味道保留住韓國味,許多菜色也都是從韓國當地引進,同一道菜在韓國每個地區、每家店的作法都不大一樣,張秀菊每年都和姊姊一起回韓國尋找新的料理,像店內十分受歡迎的韭菜煎餅就是女主人在韓國當地吃到,覺得相當好吃,回到店裡自行研究推出後,果然受到顧客的青睞。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